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瘦皮鞋” 自50年代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是台湾鞋业的翘楚,在全省拥有20余家连锁店.“阿瘦皮鞋” 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而其创始人罗水木的传奇故事,则鲜为人知.典当手表开始擦鞋生涯面对“阿瘦皮鞋” 现今的宏大规模,谁能想象得到罗水木40年前竟是个身无分文的擦鞋匠.当年,他典当了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手表,换得24O元,以此为本钱开始了擦鞋生涯.由于他身材削瘦,体重不足5O公斤,顾客习惯称呼他“阿瘦’”.阿瘦虽然经营一个毫不起眼的擦鞋摊,但他做事认真殷勤,很得顾客们的信赖和赞誉.平时他还不断充实自己对鞋类及经营方面的知识,所以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工作项目从纯粹的擦鞋、修鞋及补鞋,扩大到制鞋、订鞋和销售.一向坚持纯手工制鞋,且强调真材实料,加之价格公道,阿瘦制作的皮鞋也就受到普遍欢迎,订单越来越多.70年代,已小有积蓄和家业的阿瘦,以3万元在台北延平北路  相似文献   

2.
一位顾客在电话局交电话安装费,营业员在厚厚的一叠钞票中拣出一张说是假币,必须没收,要顾客再补交100元。顾客难以接受,先是力争,然后是无奈认倒霉,再掏一张大票了事。临走从营业员手里接过一张凭证,上写“今收到假币一张”。  相似文献   

3.
一篇新闻报道能否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会不会"讲故事"。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为什么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却写得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有些记者会讲故事,擅于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一、记者为什么要会"讲故事"美国记者威廉·布隆戴尔说过:"我们理应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事实的提供者。当我们不能完成这个职责时,就不会有人读我们写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更是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焦点式消息的结构是"聚集于独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社报道,因为有些地方官员感觉“近年 来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专门成立机构, 主要任务是“控制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任何一个地方,不出现负面新闻是 不可能的,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修正错误,从 源头上防止负面事实的发生,这样的“控负”是 应当的,老百姓是认可的。但是,在有些地方,为 了“控负”,相关人员常常“无可奉告”或干脆不 接电话;一旦记者采访的内容有负面的东西,他 们便“贴身”跟随,明为“协助”采访,实是干 扰采访;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负面新闻曝光 前获得消息,以便有时间动用各种关系去“灭 火”;用金钱、贵重礼品收买记者等……  相似文献   

5.
又有记者被“红包新闻”打倒了!北京青年报以《50万好处费毁3记者 某报记者站副站长被判12年》为题报道了某科技报驻天津记者站副站长鲁天一利用职务便利,为广州某有限公司撰写报道四篇,收取该公司13.75万元赞助费,被海淀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没收财产人民币两万元的消息。其他同案的两名记者,交由天津司法机关另案处理。当前,“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全民之恨。  相似文献   

6.
现象福州,街头闹市。一长排农民工双手不停地给过往行人擦皮鞋。江西来的农民工小吴已经在这里擦了半年多了。他不停地擦呀擦,就为了多挣几块钱。阴天下雨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也等不上一个客户。晴天生意好,一天要擦上三五十双,有时候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吃,水也顾不得喝。他说,天气好,就要抓住每一个客户。我们这行是看天吃饭,不抓紧不行。擦鞋还得擦出点水平来,  相似文献   

7.
张军  叶慧  翁志鸿 《今日浙江》2010,(17):50-51
在缙云县大洋镇八尺村,"穷可贷、富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的大红标语醒目地写在村委会楼房的外墙上。晚饭后,村民们聚集在村中心广场,大家习惯性地相互询问:“你家的信用等级是2A还是3A?”“凭你的个人信用,银行会贷给你多少钱?”  相似文献   

8.
朱子强关上手机,拎起桌子上的背包,正要出去,突然看到一位大妈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朱子强轻声问:“大妈,您找谁?”宁母激动地说:“请问,你就是那位写有关宁小玲文章的记者吗?”“是我,您请坐,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子强拉给她一把椅子。宁母没有坐:“孩子,你们当记者的是不是只管把文章写得越邪乎越抓人?不知道缺德文章也可以杀人啊?!”朱子强有点窘:“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宁母的脸色在变:“谁告诉你我的女儿携款潜逃了?”“这是企业提供的消息啊,同时也从公安部门得到了证实。不过,您老注意到了吗?我在文章里写的只是‘怀疑’……”朱子强底气有点不足。  相似文献   

9.
散思录     
每日读书、看报、写字、作画,随看、随想、随写。散乱的思索,既非“金玉良言”,但也绝非庸人之见(有些不谦了) 因名“散思录”,是为小引。 △字怕悬、画怕挂。越写越难,越画越不容易。逾越了形形色色的“难”,就看到了绚丽多姿的“易”。所谓“千难一易”是也。  相似文献   

10.
日前,记者赴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计生办机构询问如何办理准生证时,工作人员爱理不理地回答记者问题。问其关于简化办理准生证“通知”的事,她说,“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12月1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我国,随着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透明,舆论监督力量越来越强大,它推动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典型案例就是在2003年引人注目的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但是,由于我国舆论监督暂时无法可依,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调整好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司法公正,对“刘涌案件”的报道就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那么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基础上保证受众权力呢?本文基于此,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应有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8月还未过完。北京的陈小姐和室友接到房东通知,要么每人再加200元。要么在客厅再加一名房客。陈小姐说她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发狠再次搬家,搬至更远的天通苑北,那里地铁好歹是个起点站,无非每天少睡半小时。房租月月涨,他们这些“漂一族”的“家”就顺着北京几条地铁线越搬越远。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看来,情怀稀缺,是报道、评论和行动最终加深深层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缘由。 "擦着粉底胭脂,涂着鲜艳的口红,染着或黄或红的头发,穿着胸口低得出奇的衣服,这便是目前‘活跃’在南宁市部分街头一批另类擦鞋女的标准装扮。"《当代生活报》的记者见识了这些"正热火朝天忙生意的另类擦鞋女"之后,2005年2月18日作了一篇吸引眼球的报道,一时引起议论纷纷,有时评家撰写大著,疾呼"擦鞋女性感揽客当止"!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与实践》2005,(3):4-4
舆论监督工作要着力在改进中加强。加强舆论监督,不是一味地增加数量,而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把着力点放在改进上。不改进就不可能加强,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一个必须、五个要”的原则要求。“一个必须”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五个要”就是,要服务大局。要事实准确,要客观公正,要注重效果,要遵守纪律。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句“剽悍”的质问,引来舆论众口一词的谴责。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 隆冬时节,塞外草原一片苍茫。岁末年初,家住百灵庙镇大街社区73岁的海延庆觉得自己昔日困窘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的退休养老金提高到1030元,瘫痪老伴和两个患病的儿子也领上了每月每人150元的低保金,加上一些专项救助金,海延庆一家不仅能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而且买药的开销也有了出处。老人说:“赶上了好年代、好政策,我是越活越舒畅。”  相似文献   

17.
偷回的良知     
“对,就是这家!”他已经来过几次了,这个时候家里应该没有人。他四处望了望,轻手轻脚地拿出钳子和起子,小心翼翼地拨弄起门锁。 “张叔叔,你来了!”门突然开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被眼前这位“不速之客”吓得大吃一惊。手中的工具“啪”地掉在了地上。“哦,对不起。”小男孩对自己的冒失有些不好意思。他低头看见了地上的工具:“叔叔,你找谁?”“我,我找……”他心想怎么头一次就这么倒霉。他故作镇静地捡起钳子和起子,说:“我是天然气公司的,今天到你们家检修天然气管道。”小男孩把门打开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记者是一个相当难做的职业,而做一个有个性的记者就更为艰难。 李捷却在这“小喇叭”中做出了声色。去年,她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就是一个明证。 李捷做了十多年记者,写过许多有一定影响的批评性报道。1993年3月,她直接口述的录音报道《困惑的新闻界》,被评为当年“中国广播奖”。这篇关于“有偿新闻”的报道播出后不久,中央就明确提出坚决禁止“有偿新闻”。至今,我们还在做禁止“有偿新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不知是从何时,我恋上了论文写作,而且这种情结愈来愈强烈,甚至发展为有东西不写就感觉坐立不安的地步了。有同事笑谈:“我们感觉写论文就像扒皮一样痛苦,你怎么像母鸡下蛋一样,越下越  相似文献   

20.
经验不等于关键词在岗位上干了十年八年,业务经验有了,领导经验也有了,来言去语、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更是丰富。“不用准备,让记者来吧,保他满意”,这样的态度,说好听的是充满自信,说不好听的是满不在乎。结果常常是记者满意了,自己傻眼了,上级领导责怪下来了。记者采访,不就是你问我答、我说你记嘛,怎么说了那么多,那么精彩,可记者报道出来,不仅少,而且不精彩,甚至还有点负面味道呢?这不难理解,记者不是随便和你聊天来的,他在工作。如果你想到哪说到哪,记者会烦躁,而且他可能还会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不幸的是,这“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