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安倍出生在1954年,就他这一代人的境遇,大抵可以用日本歌星美空云雀的名曲《东京少年》来形容,他们“喷着法国香水,嚼着巧克力”“右边的口袋里装的是梦,左边的口袋里装的是口香糖”。安倍本人在评论2013年时也曾用一个“梦”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2.
《同舟共进》2010年6月号上,有一篇短文,是北京陈锋写的《留心朱永嘉们》。我非常感谢这位作者,替大家讲出了几句心里活。我早就为陈锋所说的上海“朱永嘉们”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感到十分可怕了,似乎一切又要翻回去似的:“文革”前、“文革”后,一切极左的胡行都是对的,他们似乎十分希望“盛大的节日”能够重新回来似的。  相似文献   

3.
善待老天爷     
丁刚 《中国减灾》2007,(12):51-51
《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欧洲防洪的经验。文章的标题是“在欧洲,人们在老天爷的帮助下用高科技控制水患”。可以想见,文章标题的最引人之处就是将“高科技”与“老天爷”并列在一起,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些沉醉在高科技“幸福生活”中的人们:人类的生存依然离不开“天力之助”。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三农”,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与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休戚相关的5个《一号文件》。从1982到1986,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一号文件》以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农业、农村的状况和9亿农民的命运,写下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篇章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一次用《一号文件》颁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规定》。时隔18年,9亿农民正在满怀豪情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再一次见到盼望已久的中央《一号文件》,其激2004.4动和兴奋的心情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但据我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民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二是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既然字典里都已经明确地写明了,似乎也就没什么可争议的了,但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民工”这个称谓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让自己觉得还是有话要说。现实生活中,人们每每一提到“民工”二字总会和卖苦力、低素质等联想到一起,就连各种文艺晚会的小品中,也常常出现对于民工形象的负面表演。民工之所以素质“差”,也许和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有关,之所以让那么多的人“讨厌”,也许确实有少部分人做了…  相似文献   

6.
感受"另类"     
当我们把城市中的一切都变成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另类”可爱。“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当一个物件的分类不好归位时,人们常常叫它“另类”。的确,音乐评论人实在无法将臧天朔的《老玉米》归入哪一类?通俗,民谣,还是ROCK?那些崇尚伟哥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在歌厅里一路狂吼:“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请你吃老玉米……”似乎唱出了阳刚。“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另类”前卫,而“时尚”大众。“另类”并非时尚,但可以变为时尚。面对传媒一…  相似文献   

7.
“你可以在纽约买到任何东西,但是无法买到一次进出纽约的顺畅旅行。” 这句形容纽约拥堵状况的谚语,如今似乎也适用于北京。堵车的常态化让“首堵”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 2010年,北京交通拥堵的矛盾似乎集中爆发了。  相似文献   

8.
读吴兴人先生新著《话说资本论》,有三点感想。一感书出得及时,以及作者的敏锐。《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圣经”,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一部学术巨著。它曾风行一个多世纪,近二三十年来,影响似乎有所削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又想起《资本论》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学者们的不断“关怀”,“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时常被提起,更被视为贬义词而不加分析地拒斥。这种做法常与学术反科学运动有某种内在联系,当然在我看来也与对科学的无知、忌妒有关。什么是科学主义?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奇怪的是,当其指称没有界定时,学者们竟也能大胆地批判之。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本戴维(1920-1986)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对反科学运动的由来讲得很明白,对“反科学主义”也给了界定,但没有直接定义科学主义。当今学术界提到的“科学主义”一词,听…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一部有着另类思维和怪异对白的电影《大话西游》出炉,开了中国古典名著“换脸”的先河。之后,一部被誉为“最佳网络文学”的小说《悟空传》成为“大话名著”的代表作。近年来,一本以古三国故事寓今管理学的《水煮三国》,更是把古典名著的“换脸”之风推向了高潮。但是,很多人忧虑:当“换脸”名著充斥书架,当孙悟空的“儿子”孙唐渐被青少年默认时,谁来给他们还原历史和文化的真实?随着“戏说”、“新版”、“大话”等名词在影视剧作品中频繁亮相,人们对戏剧化了的名著似乎已见怪不怪了。如今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被改头换面,一些现…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感到了一种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因为社会正在发生人们不曾料想到的变化。“代际”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对此,很多人都想到,“青年”正在消失。“青年”的年龄正在扩散;“青年”的界定正在模糊;“青年”的地位正在下降;“青年”的权力正在丧失。“代际”问题在80年代初、中期的存在形式其实是“代沟”问题。人们用“沟”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况,意在“不可逾越性”;而在现在一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用“际”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态,意在社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代与代”之间是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12.
骆杰  朱江 《时事报告》2006,(5):60-61
两会的召开,使“十一五”规划蓝图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增量已占世界的14%,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形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人就这样来了。”那么,我们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十一五”?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科学》主编、编辑先生:二○○五年十月出版的《民主与科学》上面刊载了傅国涌先生的文章《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阅后觉得作者对我的讲话、见解和做人的态度都似乎不太了解。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在九月下旬的一篇演讲中谈得比较详细。该文已刊于《光明日报》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五版。兹附上,请载于贵刊。即颂敬意!杨振宁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7,(34)
近日,《小康》杂志社、中国小康网、圆点直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7国人年度感受"调查,面对"请您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年的感受"这道题目,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似乎心照不宣地用"忙"这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5.
茅威涛曾经在众多媒体面前说过:“当我所演的范容在《藏书之家》中说到‘生于斯,长于斯’,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找到了共鸣,我想这就是宿命,我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在茅威涛看来,她和越剧的缘分可以用“冥冥中已经注定”来形容。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个话题谈得很多,却理解得很少。因此,完全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内涵和实质做一番先行的、深入的考察,然后才能对它做出合理的、有效的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写下了一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diefreieEntwicklungeinesjedendieBedingungfuerdiefreieEntwicklungallerist)在这里,jeden和aller分别以省略的方式表示“每个人”和“一切人”。…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并不十分民主也并不十分科学的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所谓的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韩流袭过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韩流正遭遇“寒流”,网络和民众对韩国文化已显出抵触之心。裴勇俊、宋承宪老了,H.O.T、SES解散了,崔真实、安在焕逝去了,《太极旗飘扬》、《大长今》已成过去时,阔腿裤、紧身衣也不再时尚,一个属于韩流的经典时代似乎已经远去。过去人们说韩流像一种病毒,现在看来,倒像一场狂风。狂风过后,重新审视当年的惊羡和感受,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历代贪官的贪婪朘刻、残民以逞,有时简直出乎人们的想像之外。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庆贺,说:“拔掉眼中钉了!”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大怒,走后门,仍调回宋州,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如此疯狂报复,宋州父老告状无门,只好忍气吞声,苦不堪言。这是赤裸裸的贪官。另一种贪官,虽也心狠手辣,却一脸正经,似乎一尘不染,但实际上,正如明朝的诗歌所形容的那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此类贪官,比前者更让人恶心。  相似文献   

20.
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商务印书馆译本,第34页)这意思很明白:一个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更进一步,甚至是用他的生命和鲜血,完成他的著作,这当然是极有价值的书,会得到尼采这样的读者爱重。这是尼采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的。比如,鲁迅就在《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这样简省的转述说,“尼采爱看血写的书“。话说简省了,就可以发生歧义:是作者用自己的血,还是用别人的血写的?如果是用别人的血来写,我看还不如用墨水好。我怕读的,就是用别人的血代替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