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敏 《东南亚研究》2012,(5):106-112
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带来的规范层面的变化以及当时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近代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则和观念等规范的改变上。在保持信仰等根本传统不变的情况下,泰国按照西方流行观念做出部分融通,重塑了自身身份,减少了与西方不必要的摩擦。这些规范层面的改变在与西方的交往中被感知,它们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外交活动的开展。此外,地区局势也为泰国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以及欧洲不断产生的矛盾和力量的变化无疑对泰国外交的成功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地区的经济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泰国与越南表现突出.泰国和越南在充分利用GMS经济合作机制的同时,试图建立起以本国为中心的合作机制,以扩大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泰国和越南在湄公河地区的合作或竞争,将决定该地区经济合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潮州座山的新陈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在探索泰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课题时 ,许多泰国和中国学者都会碰到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即 19世纪初崛起的华人包税官在泰国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在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度下 ,占全国总人口的83.33%的农奴和庶民 ,在沉重的徭役和捐税的压榨下 ,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为封建领主终身服役 ,完全没有时间和资本去从事商业活动。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 ,为了把剥削得来的实物地租 (产品 )变成更多的财富 ,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实行了王室垄断贸易制度。对内对外贸易都由王室控制买卖价格 ,压价收购国内产品供出口 ,向人…  相似文献   

4.
王宇翔 《美国研究》2020,34(1):141-160,M0006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工厂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重工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使得美国制造业产生了向郊区发展的动力。工业地产商的开发活动和铁路的出现也使工业在郊区的发展成为可能。在多种因素作用下,1879~1954年间,美国郊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新增制造业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都超过了中心城市,呈现出郊区化的态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兼并郊区的过程中,制造业郊区化的部分成果被城市化吸收,从而促进了美国城市化在1920年的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泰国在军人集团主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发展模式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政治崛起,泰国再次进行发展模式变革,但是,照搬西方的"选举民主体制—全面自由化道路"发展模式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发危机。进入21世纪,泰国新资本集团在农民群体支持下推动新一轮发展模式变革,结果在存量改革困境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冲突与社会分裂。2014年,泰国军方再次发动政变,强行接管改革主导权。从目前来看,泰国要构建稳定、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首先完善协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中泰战略合作契机形成兼顾各方利益集团的发展共识。  相似文献   

6.
法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攫取了大量泰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乘法国在欧洲败亡之际,在日本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的失地。法国临时政府在二战结束后要求归还这些领土。双方为此举行谈判。由于法国实力衰落以及美国对法、泰两国的重要影响,美国在法泰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朝鲜,从未进入西方世俗世界的视野中。这种状况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实际上,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和崛起的日本都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伴随着列强侵略的进程,“隐士之国”朝鲜被揭开了神秘面纱。在向世人揭开朝鲜面纱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务杂志》(TheChineseRecorder)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西方传教士长久生活于朝鲜社会中,更少有功利性,因而反映的朝鲜面目更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泰国民主的前景:军权、法制、金钱与政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8月19日,泰国新宪法草案顺利通过全民公投,这是继泰国军方去年发动政变以来泰国民主进程重要的一步.宪法草案通过后,泰国政治局势逐步明朗,大选也将于年底举行.但是,回顾近一年来泰国民主政治的种种怪现象,泰国民主未来的发展走向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当代泰国政治经济发展轨迹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半个世纪来泰国政治经济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和剖析 ,指出泰国政治经历了由军人专制统治向议会民主制过度的艰难历程。经济从 6 0年代起开始发生结构变化 ,经历了 80年代的迅速发展和 90年代的金融危机 ,在新的 2 1世纪面临着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暹罗与周边地区存在三种典型的地区秩序,分别是朝贡体系、曼陀罗体系和殖民体系.三种体系以曼陀罗体系为中心,相互作用,具有阶段性特征.在19世纪前期,曼谷王朝为了重建曼陀罗体系,加入并充分利用朝贡体系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谨慎地抵制西方将自身纳入殖民体系的企图.从五六十年代起,由于获利减少以及殖民体系的渗透,朝贡体系最早被挤出暹罗的历史舞台.随后殖民体系与曼陀罗体系发生激烈碰撞,殖民体系不断损害暹罗的主导国地位和蚕食其朝贡国,最终瓦解了曼陀罗体系.曼陀罗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朝贡国领土的争夺,也为现代泰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综观泰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六十年代初是个转折点。此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仅大学本科生(包括开放大学)注册人数,1982年比1960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由15人增至167人。二十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为国家输送大批中、高等人材。现在,教育事业在泰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中,泰国是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剖析泰国教育,以资借鉴,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南太平洋群岛在中国统一战略、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纪中叶开始便有华人定居在南太平洋群岛,形成小型华商中心。至今,华人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而且不断有新的华人移民涌入。本文从华人移民史、社会经济状况、华社、华文教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概况。  相似文献   

14.
在东南亚天然橡胶生产国中,泰国天然橡胶业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惊人.目前泰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而且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橡胶产业链.泰国的这一成就与泰国政府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执行的相关产业政策密不可分.泰国这一成功经验说明,政府的产业政策必须面向世界,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5.
泰民族为追求解脱而选择南传佛教,庇护思想与制度的形成、短期制出家习俗的流行推动其传播和发展.素可泰初期佛教开始传播,但发展缓慢,直到素可泰后期,特别是阿育陀耶王朝萨迪纳制度改革中,官员的短期制出家习俗制度化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19世纪后期萨迪纳土地制度解体,泰国南传佛教步入现代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地区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地区发展战略一、泰国经济的活力及其存在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泰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均在7%以上。泰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60年的100美元、1975年的237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660美元。与此同时,泰国长期保持了低通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海兰泡原属中国,19世纪中叶《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割让与俄国,改名布拉戈维申斯克。从俄语语源、历史事实和俄罗斯传统文化来看,该俄名实非占领黑龙江左岸土地后单纯地向沙皇"报喜"之意,而是来源于该地以东正教节日命名的教堂之名。  相似文献   

19.
泰国华人工商业社团是促进中泰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本文从历史演变探究泰国华人工商业社团的生成、发展、繁荣以及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分析新时期泰华工商业社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因素,建议率先从治理创新切入,致力于完善社团组织的治理结构、优化社团组织的人员结构、提升社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7~28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议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印度、日本、韩国和中国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如何进一步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走廊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地区合作、国际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