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与社会在本质上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根据中西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国家回归社会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劲  李蕊 《福州党校学报》2008,1(1):27-30,40
威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过去人们过分重视国家、忽视了社会,国家与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当前,国家与社会虽然开始分离,但两者的关系仍处于失衡状态。我们要以“强国家-强社会”为目标.切实增强国家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涛 《理论研究》2008,(4):35-37
过去人们过分重视国家、忽视了社会。国家与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当前,国家与社会虽然开始分离,但两者的关系仍处于失衡状态。要切实增强国家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一国家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共同体。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上,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更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统一——分离再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高度统一的、一体化社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代中国道德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日趋多样化.与此相应,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规范都在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和道德要求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我们必须根据上述变化了的时代特征来思考这个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是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共同空间,也是一个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空间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折射出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即开始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探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市民社会概念演化发展而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结构和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凸显了公民权利与自由,强调公民参与、公民责任,意味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平等契约关系、相互监督关系、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地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社会治理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国家与社会作为两个重要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治理现代化问题,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史上看,市民社会理论在某些西方国家中曾一度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已初露端倪,并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实际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将如何整合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为市民社会主体形式的分析框架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市民社会会以或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中国的现代化又将如何避免"两难"的症结?笔者将从社团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民意识还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公平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周本顺先生提出的“公民社会陷阱论”为思考点,根据其《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行文思路,从公民社会的来源概念、公民社会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公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公民社会培育和规范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实现村民自治制度,“乡政村治”的制度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治理成本,改变了村民主体虚置的状况,在实践层面的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但是,问题并没有结束,村民自治所确立的“国家弱主导型”模式,既无法回应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特别是对农村集体经济所造成的冲击,也无法适应服务型政府需求的现代潮流。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表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正逐渐被破解,一个代表“强国家一强社会”模式的乡村政治格局正在发育成型,因为“强国家一强社会”关系格局要求,一方面,国家以服务型政府的角色服务乡村——提供均等化服务,另一方面,乡村社会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历程是对西方社会结构变动过程的真实反映。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动经历了从一体化到两分再到三分的过程,公民社会概念也随之变化。当用公民社会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公民社会概念界定上存在"二分法"与"三分法"之争。通过比较,我们应该建构在三分结构上的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维制衡"的现代化社会存在结构。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开发、运用和创新。知识经济以其特有的产业体系和社会运作机制取代工业经济,在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就此谈些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行政下乡”等过程,完成了国家的“权力下乡”的任务;当前的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育,推进“权利下乡”是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推进“权利下乡”需要合理界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边界、树立合理公正的执政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  相似文献   

20.
旧体制对社会的抑制,导致社会自组织能力发展迟缓,社会活力的张扬受到阻滞。在当今中国,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使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弥散和集聚成为亟需认真对待的社会现象,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对此,学界有人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提出各种的见解。 一种意见认为,找国社会主义建设“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原有的社会结构没有彻底完成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过程,长期以来实行一种高度集权的超经济强制机制。因此,在我国,要根本解决经济效益差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完成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树立国家权力弱化的观念,使社会摆脱对国家的全面依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