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先秦时期北方的民族识别 (一)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这里所说的北方,主要是指中国的北方草原及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一部分的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及其以北地区。在这个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有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准格尔旗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有二连浩特遗址。所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内蒙古河套人和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赍诺尔人。  相似文献   

2.
从远古时期起福建就有古人类活动。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表明,福建以打制石器进行生产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18万年前。福建有了人,闽文化的历史序幕就拉开了。一、旧石器时代文化三明市郊岩前村的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于1999~2000年,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2000年被国  相似文献   

3.
寂静水洞沟     
李占彦 《西部社会》2003,(10):28-28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是黄河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三万多年。科学考察挖掘,遗址中清理出有野驴、野马、犀牛、羚羊、转角羊、牛、猪、鹿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一万一千多件。还发现用驼鸟蛋制成的圆型装饰品。  相似文献   

4.
《求索》2015,(0)
1987~1989年,在配合三江口水电站修建工程所进行的文物调查勘探以及旧石器遗存专项普查中,在石门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22处,2012年又发现1处,共计23处。其中阳泉乡的燕儿洞洞穴遗址和新关镇的大圣庙、胡家包、石家包遗址曾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过试掘,本文报道的为石门县博物馆采集有石制品的22处旧石器点。石制品属华南砾石石器工业传统,具有澧水文化类群地域特征,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一阶段至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5.
贵州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生息、繁衍,1964学年发掘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①。至今已有三十多万年。人类共同体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发生接触交流,这种接触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的方便与否,因而交通状况对古代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在贵州的古代居民,从石器时代起就同外地文化发生了接触交流。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兴义猫猫洞文化,有学者就认为它与台湾发现的长滨文化有密切联系。并认为台湾旧石器文化可能源于贵州旧石器文化②。而作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盘县大洞,发掘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2002年安吉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大约100万年前在浙江就有远古人类活动。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省博物馆专家在建德的乌龟洞中首次发现浙江第一枚远古人类的犬齿化石,被命名为“建德人”,其生活年代距今大约10万年前。  相似文献   

7.
《求索》2016,(0)
本文是对袁家山旧石器遗址黄土层中出土石制品的研究报告。遗址共出土石制品292件,类型包括砾石、石锤、石核、石片、工具、废品和赤铁矿,以废品和石片数量居多。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石英岩为主,尺寸主要为小、中型,工具组合包括较多刮削器、雕刻器和少量重型刮削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和加工方法,砸击法偶有使用。其石制品特征可归属为早期石片石器工业。根据近年对第四纪剖面堆积序列和晚更新世相关环境的研究,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袁家山遗址黄土层中石制品的发现填补了澧水流域旧石器地层序列中的缺环,为我们了解其石器技术及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可乐遗址是廿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现的,至今已进行了九次发掘,清理我国秦汉时期墓葬370余座,发掘同时期遗址面积400余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残砖、碎瓦、陶片上万件。2000年9至10月,第九次发掘的可乐遗址,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贵州考古界第一次获得的此项殊荣。可乐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贵州古代历史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在贵州考古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乐是贵州考古的圣地,是探索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宝地。为了让大家对可乐考古的始末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拟就可乐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文化性质与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9.
邹万银 《前沿》2006,(5):230-230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约指黄河湾曲以内及长城以北的地域,称之为河套地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人类化石头骨上的一个门齿,认定是一个儿童牙齿,定名为“河套人”。“河套人”当时也释作“鄂尔多斯人”,应当说“河套人”的故地是近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流域。这里土地肥沃,史前遗迹很多,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动物化石,保存均甚良好,发现的石器多为石英岩,少数为燧石。制作方法是将砾石打磨成石片、长石片,再加工修理,使之成为工具。器形多为尖状器、长刮器、雕刻器及削刮器,从石器演进上看,可确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十万到二十…  相似文献   

10.
邹万银 《前沿》2006,(10):213-214
“河套人”的故地是近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流域。数万年以前,这个地区有着适合“河套人”生存的良好的自然条件,那时有宽阔的河流,宁静的湖泊,丰茂的草原、森林,气候宜人。解放前,在鄂尔多斯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两岸,外国人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还有极其珍贵的距今三万五千年古人类门齿化石、肢骨化石,立即轰动中外学术界。然而,发现的文物被外国人劫走。解放前,来中国的所谓探险家、冒险家,以致科学工作者、传教士大都“满载而归”。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专家多次到萨拉乌苏河一带考察,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百余件,并发现了…  相似文献   

11.
沈政 《政策瞭望》2007,(2):53-54
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今天的浙江境内活动。“建德人”化石的出土,证明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0余处,最著名的有距今5000-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近年又发现了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2.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祖先就已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我国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的祖先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已经使用陶器了。目前,贵州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很少,赫章县可乐区柳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虽曾进行过试掘,但因试掘面积太小,出士的陶器除两件纺轮以外,余皆残碎成片,尚无一件完整器物。因此,要将我省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特征和风格系  相似文献   

13.
1989年8、9月间,由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红河州文管所和蒙自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在蒙自县红寨乡黄家山马鹿洞,发掘出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出土了至少代表5个以上个体的人类化石,100多件砾石和角制工具,以及26种动植物化石标本,共数百件。还发现了火塘、灰烬等大量用火遗迹。在人类化石中有头骨、颌骨、牙齿及肢骨等共10件。其中有一个保存较完整的头盖骨。专家们根据它的骨厚和颅内愈合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个30岁左右的成年个体。从头骨化石的眉弓粗壮,具有隆起的矢状脊等特征看,它与广东早期马坝人相似,但又具有一些更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它属于晚期智人。专家们将其命名为“蒙自人”。  相似文献   

14.
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至一万年前,在今乌江、盘江(南、北盘江)流域、赤水河上游一带,正处于适宜人类生活的亚热带气候.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资源丰富,又是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之地,贵州远古人类就劳动、生息在这里。有了人,‘就开始有了人类创造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本文将火种的繁衍——贵州古人类化石作为广义文化的范畴一并加以考察。一、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是从1954年开始的。当时陈默溪等人在盘县搜集到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剑齿象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5.
【北京人制造生产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有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下颌骨15个,牙齿153枚,股骨7段等,这些遗骨化石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老少的北京人。从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遗迹。根据遗址出土的材料所作的北京人制造工具图,描绘了6个北京人劳动情景:有的正在收集石块、树枝等;有的正用砍砸器砍树木的旁枝、制造木棒;有的正在以石击石,打击石器的锐缘,反映了原始人制造生产工具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15-120
本文认为,孟高棉语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民族与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濮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是,应当说清楚的一点是,当中国史籍有了关于濮人的记载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早已经迁到了中南半岛去了。今天孟高棉语民族中只有分布在偏北地区的群体即所谓的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才是从中国古书上后来提到的濮人群体中直接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陈勃 《重庆行政》2013,(6):94-97
归纳上述(见《重庆行政)10月号),笔者通过原始物质文化层面对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相关的考古成果和典籍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人类发展先后经历了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等四个大的进化时段。归类为直立人亚种的“巫山猿人”,不仅是南方古猿的重要代表,且又是直立人阶段早期的重要代表,横跨了学术分类的两个阶段。其主要生存特点是,居住在天然洞穴,使用粗陋的石器工具,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1,(4):54-54
沂水县历史悠久.境内原始社会遗址散布各地。旧石器晚期的南洼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和鹿角化石:在干洞顶等21个地点发现了细石器;崮子顶、凤台等35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夏商时期的遗物。曲此证明.远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繁衍.创造发展了沂水的古...  相似文献   

19.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行医用药经验。藏医、傣医、彝医、壮医、瑶医、侗医、苗医等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已经或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丰富了祖国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宝库的瑰宝。 一 西南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病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点鲜明。对医治多发病、疑难怪病有独到之处。 壮族是我国南疆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10多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小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迷谷”等品。迄今仍为壮医常用药物;《黄帝内经》也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地,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里的“南方”应当  相似文献   

20.
雷昕山 《世纪行》2014,(10):21-22
<正>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辖荆州、沙市两区,江陵、公安、监利三县,松滋、石首、洪湖三市,设立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现有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64万人。荆州是华夏上古九州之一。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地名之一。距今5万年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遗址的空白。多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