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旋毛虫免疫做了大量研究,如用旋毛虫幼虫或成虫虫体、分泌物、排泄物,通过差速离心、亲和层析纯化、单克隆抗体提纯及加弗氏完全佐剂等制备的抗原免疫小鼠、大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利用辐照不育幼虫、感染性幼虫的免疫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作者  相似文献   

2.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3.
羊“春乏死亡”是西北牧区阻碍养羊业发展,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在本院和兄弟单位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主要线虫寄生阶段幼虫动态及防治的研究,发现冬季羊体内有一个寄生幼虫高潮期,进而提出了与传统方法不同的驱幼虫技术,即旨在驱除羊体内感染不久的幼虫为主的早期驱虫方法。这项技术经过试点后,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使羊“春乏死亡”大幅度下降,畜群繁殖成活率明显提高。笔者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3~ 9月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 ,对 82 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 92 .0 % ,平均感染强度为 16 .2条 ;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5.
对牛皮蝇幼虫病的防制其经济意义是很大的。我国地处北温带地区,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间,沿结缔组织、神经鞘膜外移行至脊管内的牛皮蝇幼虫,开始陆续向牛的背、腰、荐部皮下移串。用药物杀灭幼虫要抓住这个时机。 防制方法 用小剂量乐果进行肌肉注射,对牛背部皮下第二、第三期幼虫杀灭效力达98~100%。此法用药量小、安全、简便,适合在大牛群中应用。具体治法:取精制乐果500克(含纯95~99%的精制品,不能使用农业应用的粗制品)放入普通酒精600毫升中,在大玻璃瓶或大塘瓷杯中,稍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然后用纱布过滤到事先清洗好并用酒精刷过的带胶塞玻璃瓶中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多孔板是培养线虫幼虫的有效方法。Urban和Tromba(1982)应用这一技术,测定紫外光辐照猪蛔虫卵免疫接种仔猪组的周围血液淋巴球的幼虫引起的胚细胞样转变(Iarvae-induced blastogenesis),Rew等(1982)又应用多孔培养系统来测定抗蠕虫药物对猪蛔虫幼虫存活率以及第三期(L3)到第四期(LA)幼虫的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报道20种不同的培养液对猪蛔虫幼虫存活率和L4的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经多孔培养系统内的比较,认为胆固醇的效果作为猪蛔虫的生长促进补充物应予一试。  相似文献   

7.
蜜蜂幼虫白垩病,又称“白垩幼虫病”;养蜂者称“白玉病”或“灰质病”。该病是由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蜜蜂幼虫白垩化死亡的一种真菌病。该病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流行,严重影响养蜂业生产;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笔者于1991年8月份,进行蜜蜂检疫时,发现了该病,并做了详细检查;然后对365家蜂均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夏河县是甘肃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牦牛年饲养量达23.5万头,年存栏量20.8万头。境内由于高寒、低温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的影响,牛皮蝇成虫活动呈季节性猖獗,皮蝇幼虫病危害严重。 (一)流行病学 据资料记载,早在1953年全县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85%。到了70年代末,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在50%以上,个别畜群的感染率高达100%。1984年调查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是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隔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幼虫对猪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10万条灭活新生幼虫所诱导的最高减虫率达95.3%,免疫保护期至少90天。免疫后特异抗体增加,免疫猪体内肌幼虫感染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实验用Wistar系大白鼠购自兰州医学院动物室,体重180~250g;昆明系小白鼠由本所动物饲养场提供。 2.旋毛虫虫株:实验用旋毛虫为本实验室用大白鼠传代保存的河南新野猪源旋毛虫。 3.新生幼虫的收集: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8000条肌幼虫后第6天剖杀;取小肠剪成2~3cm  相似文献   

12.
家畜三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夏卫星谭淑坤于志民孙淑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动物检疫站161005家畜三蝇,即马胃蝇、牛皮蝇、羊鼻蝇,其幼虫是危害马、牛、羊的主要寄生虫。齐齐哈尔地区所辖9县7区的草食家畜中这几种寄生虫感染较普遍,为此,我们在对三蝇幼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牦牛,采用斯氏法和水浴法分别检查胃肠内容物和粘膜、肠系膜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及肺脏气管内的胃肠道线虫和寄生阶段幼虫。同步观察结果:库柏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细颈线虫、仰口线虫、夏柏特线虫和毛首线虫等7属的成虫,2~6月先后出现1次明显的春季高潮。除食道口线虫外,8~12月又先后出现1次秋季高潮。而奥斯特他线虫和毛细线虫两属,春季高潮不明显,秋季高潮明显。上述9属线虫的寄生阶段幼虫,除毛细线虫未能检出外,其余8属先后于8月到翌年3月份出现高潮。总的律规是,8~12月寄生阶段幼虫陆续升高,并先后达到高峰,1~6月随着幼虫荷量的先后下降,成虫荷量先后升高,并形成春季高潮。冷季寄生阶段幼虫在牦牛体内居优势,暖季成虫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线虫体外培养排泄分泌物(ES)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ES有可能成为免疫和诊断抗原的潜在来源。在宿主体内,ES作为靶抗原受到相应抗体的作用,这就为血清学诊断和免疫预防该病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猪蛔虫病流行极广,幼虫在体内移行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以及蛔虫性肺炎都给幼猪的健康和发育带来威胁;蛔虫ES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和虫体阻塞肠道导致猪只死亡的病例也不鲜见。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不同期幼虫体外培养ES蛋白质分子量特点,分析ES的抗原性以及在ELISA中的诊断价值,从而为该病的免疫和诊断提供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隆和研究旋毛虫新生幼虫功能性抗原基因,采用酸性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新生幼虫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及第二链cDNA,用CHROMA SPIN-400柱离心层析纯化后,与载体λZAP Express连接.体外包装后得到中国猪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分离株新生幼虫cDNA文库.文库容量为2.0×106,重组率为98.6%,插入片段长度在0.4×103-2.0×103bp.  相似文献   

16.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鼠体内成虫及肌幼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鼠。  相似文献   

17.
《兽医科技杂志》1983年第8期刊登的《新疆细毛羊寄生纹皮蝇幼虫病一例》一文中,对所描述的虫体认为是二期幼虫,我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该文的描述应是第三期幼虫,而不是第二期幼虫。因为虫体长达22毫米,而且已将皮肤顶破成圆孔,圆孔的直径为0.4毫米。虫体末节顶端已经呈近似肾形的暗褐色气门板。虫体前缘的小刺较粗大,基部宽大而呈圆锥形,刺色棕褐色。根据我国学者徐(山乃)南的描述:纹皮蝇二期幼虫的后气门是呈橙色或黄褐色的小气门组成,这些彼此靠着的圆形小气门数目较少,仅12~30个,不围绕钮孔排列。也就是说后气门没有形成近似肾形,而只有三期幼虫,有很多小气门围绕钮孔排列成肾形的气门板。苏联学者也有同样的描述:二期幼虫的后气门由彼此孤立的椭圆形小孔组成,这些孔的边缘是淡黄色或黄棕色,小孔的数目20~30个。三期幼虫的节前缘刺是圆锥形的,刺很宽大,顶端呈棕褐色。气门板近似肾形,较平。关于三期幼虫这样的描述还见于我国学者申允中的《纹皮蝇的形态研究》一文。又根据苏联另一学者的描述:纹皮蝇雌虫产卵两个半月以后,食道和咽喉出现的是第一期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的是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18.
旋毛虫肌幼虫氨基酸组分分析李文盛,王省良,沈树满(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510515)旋毛虫(Trichinella)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线虫,分布于全世界,引起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旋毛虫病。我国自1964年首次报道人体旋毛虫病以来,陆续发现不少病例(刘...  相似文献   

19.
寄生虫跟其他生物一样,受到电离辐射后,可使虫体在宿主体内不能正常发育。Thzzer和Honeij(1916)首先研究了X射线照射对旋毛虫发育的影响。其后Schwartz(1921)证明x射线照射能抑制旋毛虫幼虫的发育。自Jarrett等(1957)报道应用x射线照射的胎生网尾线虫感染性幼虫和jarrett等(1959)报道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给绵羊接种后都能引起抵抗力以后,采用x射线照射幼虫的方法来研究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的免疫的论文相继报道。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预期通过试验探索x射线照射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的生存和在宿主体内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免疫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旋毛虫雌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产幼虫情况的实验观察石磊,史晓红,窦兰清,朱兴全,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为了明确旋毛虫雌虫的生殖能力并建立雌性成虫体外产新生幼虫的常规方法,为制备新生幼虫,进行兔疫学及免疫化学研究奠定基础,我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