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步入法治轨道是现代国家的必然的共同选择,但是一个社会法治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渐进过程。法治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演进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4.
5.
论法治国家理论中的"小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权力受到制约的政府就是有限政府,"小政府"之"小",当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家的治理,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伦理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对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批判汲取,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过程.贯彻江泽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二是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建立"法治政府"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钰 《前沿》2004,(7):165-169
“在十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败了。今天 ,以史为鉴 ,比较古今法治的本质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 ,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古今法治成败得失的经验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改造行政观念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相似文献   

8.
张晓明 《前沿》2006,2(8):115-117
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描述了法治"表层化"的症状,剖析了法治"表层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消除法治"表层化"的对策.只有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法治观,才能使法治早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才能消除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表层化"现象,才能使法治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李程 《理论月刊》2002,(3):41-42
诸葛亮治蜀,以"德治"为本,特别注重自己和各级官员的德行在治理中的作用,以"法治"为辅,又特别注意对各级官吏的严格执法,并把"德治"的精神贯穿于"法治"的过程之中,达到了以"德"治国的目的,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赵明 《思想战线》2005,31(2):118-122
中国的法治理论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语境.现代中国法学的开端与政治情势紧密相关,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情景的变换,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乃是"法治"话语表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主要路径,它因此而难以持守学术的独立性品格.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和学说得以深入开掘和成功建构的语境,从根本上说仍需要法学家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育与塑造.  相似文献   

11.
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在形成之中的城市法治环境理论体系来说,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和厘清是建立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必经程序。当代国内法学界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主要还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侧重于对法治要义的揭示。法治实际上可以从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两方面来界定。法治是一个价值性很强的概念。法治既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现实化的、可操作的客现运动。法治环境则指存在法治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法治建设、法治过程与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界定城市法治环境的范围时,还要更多着重于与法治建设本身联系最紧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西部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西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和秩序为目的的区域法治建设,自然也就成了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着引导、补充作用。文章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吸收和萃取法治文化理念、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宏洁 《人民论坛》2020,(2):120-121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结果,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知识付费属于新生事物,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对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因而亟待补齐法治短板。当前,必须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筑牢促进知识付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之墙"。  相似文献   

15.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信法、守法、靠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让公民主动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16.
刘长伟 《人民论坛》2020,(2):122-123
"小黑小恶"作为基层社会发展的毒瘤,不仅严重威胁着乡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还对乡村基层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小黑小恶"的治理要通过构建完善的乡村法治体系来规范、震慑乡村黑恶势力的思想与行为,消除黑恶行为产生的本源,净化乡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论地方法治     
丁寰翔  陈兵 《求索》2010,(5):144-146
"地方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地方法治"可以促进国家法治的提升,推进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弥补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的不足。"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不单纯是表面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网络内容与网络整体的关系,"地方法治"是国家法治的有机组成的内容。"地方法治"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目前的"地方法治"建设重在程序法治,程序法治是"地方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治理中,如何有效促进"民主"与"法治"协同发展与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有效提升和发挥其核心意识与功能自觉,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社会治理体系中,不仅需要民主与法治的协同产生良好的治理绩效,还需要政党组织的引领与功能发挥,政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社会治理效果与发展趋势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要坚持在治理进程中始终加强政治引领、统筹引领、机制引领、智慧引领和多元协同引领,全方位地锻造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江海洋 《群众》2008,(6):48-49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