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星 《求索》2006,(9):70-73
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国家-社会关系变动为背景,从实践社会学“过程-事件”分析方法或“策略行动”方法出发,着重采用参与观察和结构访谈等质性研究策略,对上海市的一个居委社区作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在集中呈现社区生活中的组织、人员、行动和事件的真实面相的基础上,对其中所托载的国家-社会关系特征作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伦理首先应当是社会学意义的,而非哲学意义的。所以,研究伦理问题必须要关注社会所提供的相应条件。这些条件大致应当包括:(1)一个稳固的社会共同体;(2)一套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且必须遵守的规范;(3)为落实共同体的规范而牢固建立于基层的教育。对此,有两个十分经典的例证:犹太社会的宗教伦理系统和中国宋以后社会的宗族伦理系统。前者由此提供了西亚和欧洲的伦理模式;后者则提供了东亚的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蜗居之痛":一项关于青年置业观念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的热播剧目<蜗居>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社会反响,而"蚁族"、"房奴"、"80后啃老族"、"逃离北上广"这些热门关键词都真实再现了高房价背景下一些青年群体的迷茫、无助与困惑.但于社会各界激烈反响之外学界的回应尤其是从"青年研究"--这一中性立场进行的学术探讨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以跨国比较的视角切入问题,结合个案访谈,以"置业观念与行为变迁"这一线索展开分析.通过研究未来青年一代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探讨青年群体"蜗居之痛"的根源所在,从可以利用的经验研究范式以及理论创新维度提出个人的研究设想,以激发更多、更好的研究力量来关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盛行于青年群体的“内卷”与“躺平”的群体性反应之外,还有一部分青年选择逆社会时钟而行。逆社会时钟是与既有社会时钟所规定的生命历程背道而驰的观念与实践。文章聚焦于青年阶段,依据对过去的重返、对现在的中止与延时进入未来三个维度,对逆社会时钟行为进行类型学划分。同时,从时间自主性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何以可能。结合经验事实,本研究发现,逆社会时钟者通过自我锚定机制和调适机制来维持自我的时间节奏,在未来“可能的自我”驱使下建构出使自我时间节奏得以延展的自我时区。虽然“为自己而活”的自我叙事是青年群体逆社会时钟的主要驱动力,但作为本真的时间自主性才是逆社会时钟者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5.
越轨是被社会创造出来的。这并不如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认为越轨发生的原因是出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因素,而是说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并通过对规范的实施和执行将“违规者”标签为局外人。以这种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肉搜索"现象是当今网络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描述了"人肉搜索"的来源,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人肉搜索"现象的成因,深入探查"人肉搜索"的主体在网络中进行互动的心理因素,审视"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对待"人肉搜索"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郑庆杰 《前沿》2011,(1):157-161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财产权利和民主发展密切相关。财产首先是一种历史性的观念,17世纪以前,私人财产权也包括公共财产权。17世纪之后,财产的内容被窄化为私有财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经济权利观的基础。自由主义民主财产观认为财产等同于私有财产,财产是一种对于物的权利,而不是关于收益的权利,其功能在于对个人劳动的刺激和诱导。自由主义民主财产观狭隘性导致自由主义民主在当代呈现出许多的弊病。参与式民主则致力于重建一种深化民主发展的财产权理论,扩大而不是窄化公民财产权的内容,将其扩展为一种包含着公民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在内的经济权利。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唆自杀,国内学界主要从法学角度进行分析,很少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唆自杀是故意通过欺骗、引诱和怂恿等方式引发并强化他人的自杀意念,在明知他人将采取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其死亡的情形下,向他人提供自杀方式由其自己完成结束其生命的行为。教唆自杀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互动过程,往往特定情境下围绕情感冲动而展开,自杀者大多有个人心理问题。从教唆的主体看,教唆自杀可分为他人教唆、团体教唆和网络教唆。教唆自杀有其独特的过程,教唆过程贯穿着两个主体逻辑:教唆者逻辑和自杀者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个体化世界中的自我、互动与秩序是欧文·戈夫曼著述的核心主题,互动秩序是他毕生阐释的对象。通过描述公民社会中神圣的自我和全控机构中遭亵渎的自我,戈夫曼呈现了自我的不同存在形态以及保全自我的诸种努力,进而批评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的存在状态。拟剧论是个体遭遇的现代性困境的另类表述,拟剧表演既是一种现代性反应,亦是商品化世界中自我的救赎与抗争方式。戈夫曼关于日常仪式与世俗宗教的论述表明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敏感性,互动责任与伦理是维系面对面互动系统的重要基石。戈夫曼持较为整全的人性观:个体表现出理性、算计的一面,他们为私利进行欺诈和表演,这充分体现出丛林法则下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个体也彼此以神圣客体相待,在人际互动中给予仪式关照。戈夫曼对人性并不抱着悲观的论调,这种人性观亦构成其互动秩序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晓 《岭南学刊》2014,(6):61-67
作为辩证统一的一组概念,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一直被社会人类学界所积极关注。依据不同的社会控制主体,社会秩序有着不一样的建构和维持路径。个人控制有赖于沟通互动;组织控制强调权威的功能;国家控制在强力与柔性间徘徊。社会失控虽是社会控制的不成功表现,但在相关学者看来,一定程度上它却起着重构和巩固社会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公共性与和谐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世界潮流的深入把握,对一些前沿伦理问题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4.
张艳 《青年探索》2014,(5):92-96
当深化改革成为我国社会的普遍共识时,社会问题也随之被广泛关注。社会问题正在以激化的方式凸显,深化改革必须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而解决的方式之一就是社会管理创新。浙江青年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过程中,能紧扣社会热点、关注自身发展,但是青年参与也存在缺主动性、缺机制体制、缺文化环境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可以从机制、环境、教育三方面来促进青年参与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5.
信息分化:一个信息社会学新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俊贵 《求索》2006,(1):53-55
信息分化是信息社会学中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类型和新的社会分化途径。本文论述了信息分化概念的由来,阐释了信息分化的基本涵义,辨析了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对国际武装冲突的社会动因、社会后果及其社会控制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为我们研究现代国际武装冲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但国际社会依然存在着武装冲突的潜在因素,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战争,尤其是加强对国际危机的管理,建立国际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缓和冲突”、积极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的理解是一种从政府角度的理解,其主旨是以官僚为中心,二分法和三个途径说是这一理解的代表性观点。随着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的出现,这种传统的理解已经不足以对公共行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解释。公共行政生态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理解,即超越政府,从政府与社会组织共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以期对公共行政有一种更全面的解释,并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阚道远 《长白学刊》2012,(5):138-141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社会运动近年来逐渐兴起,成为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的新渠道和新形态,具有组织动员的新特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新社会运动易发多发的趋势比较明显,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引导新社会运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挥政治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杭生 《中国民政》2009,(12):23-25
日前,笔者认真研读了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等文章,检索学习了各地民政部门对“现代民政”的众多探索,受益非浅。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以往民政工作的巨大成绩、经验和问题,提出并规划了“现代民政”富有创意的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是我国民政从初级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的一个重大标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民政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变态视频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变态视频是人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网络变态视频的频现同不正常的社会心态有直接的关系。任由网络变态视频肆虐,将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危害。净化社会环境是减少网络变态视频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