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逻辑起点抑或元范畴是建构一门学科最基础的理论问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好这个基础理论问题, 否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将沦落为没有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是构成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没有理论 (原理) 和理论体系的拼盘, 随时可以推倒重来。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需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由此, “剩余产品” 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因为, 只有剩余产品才是真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大众化问题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既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又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体现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命题。系统性研究和阐述这一重要命题,必须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从整体性视角阐明其逻辑进路。在理论特征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研究对象、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了其理论特征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程,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看主要经历了奠基、开创、发展、创新四个阶段。在实践逻辑层面,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核心要义是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运用高度形式化演绎逻辑构建起一套普适性现代化理论,尽管有助于清晰说明事物逻辑,但同时对实践高度简化,尤其是制造了国家和市场二元对立的观念,因而在解释中国现代化道路方面存在解释力不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应依据现实中国...  相似文献   

8.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端之作,是对经济市民生活的现象学描述。先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循序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逻辑学,是以表达了概念经济学的逻辑范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与人的自然生成史的同一为前提,表达了经验经济学的逻辑范式,不仅把社会生产经验化了,同时把社会生产的经验历史化了,确立了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王丰 《思想战线》2021,47(6):1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确定理论阐释的起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向,从借鉴马克思确立《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到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作为理论阐释起点的,它蕴含着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细胞”的探讨;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则确立了“人—物—人”的“人民逻辑”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细胞学说,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可以发现,“为人民的劳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区别也有联系。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总结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需要,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人民至上     
“一个国家如果推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它就是民主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仔细思索,如何才能构建一个能让不同社会阶层都能对国家决策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民主建设的确是中国自身的需求,而非做给西方看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系列设想。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事实促使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中,我们对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于干  张铁军 《前沿》2012,(16):23-24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人民观不断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作为新时期人民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至上,凸显了在新时期人民的“最高位置”.进一步认识人民观的历史演进,树立新时期的人民观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邢国忠  周敏 《理论月刊》2008,1(3):1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三大时代命题,并从这三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在当代中国,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概括。本文选取主体框架、发展道路、发展方式、价值取向四个视角,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源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深刻蕴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现实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标价值,也是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指向,也是制度自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它践行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各领域,也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的重要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表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实践,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实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跨越理论中开创了另一种社会主义观,即现实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经典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观;建设现实社会主义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去规划和指导;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找到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8,21(6):28-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塑造的。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体现了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