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文化哲学范畴的法的理论品格和特征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艺理论。法这一概念,正是指诗文创作所依据的法则、规矩、程式,也就是艺术创造技巧,诗歌法度也无非是圣人法度在诗歌体裁中的体现。自宋代以来,诗论普遍具有浓郁的技巧意识,诗人、批评家热衷于建构一种具体而微的法度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给诗坛提供了新的表现方法与创作技巧,为后世创作实践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蓝本。而钱钟书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换以来对此理论予以合理分析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作家普遍追求的“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审美特质 ,正是这种特质推动着新的审美形态的形成。首先是现代悲剧的成型 ;其次是审美视野的转换与拓展、艺术表现手段和体式的更新与丰富、艺术个性的多姿多彩 ;最后是文学语言的变化所带来的中国人感知方式、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前沿》2008,(7)
本文对两篇有关当代文学"危机论"的争鸣文章展开了分析.笔者认为,文学"危机论"没有在文学性的讨论中贡献有价值的看法,文学的"生机论"的理由也同样不充分.文章指出,只有高度建构的个体才能赢得文学真正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没有物质形态文学便无法作为现象存在 ,文学的物质形态对文学本体会产生重要影响。构成文学物质形态的真正因素是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一体双向的意象语言 ,它以话语方式出现 ,能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的审美本质 ,其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 ,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 ,最终通过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开明显的距离。深入探究文学物质形态与文学语言 ,对于正确理解文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8.
正彩砂工艺是一千多年以前通过佛教传到我国的,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制作艺人代代口授相传使其技巧得以传承至今。传统的金丝彩砂,样式比较程式化。黄小群摒弃了大面积使用掐丝技艺的方式,将油画、水彩画、国画等艺术融为一体,采用堆、点、砌多种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金丝彩砂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10.
吴艳 《求索》2012,(12):126-128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莫言成为近百年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诺贝尔文学梦。在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莫言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将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以充满真挚情感的笔墨,展现了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风貌。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人性良知、文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一意义上说,读懂莫言就是读懂中国乡村百姓的生存方式与人性伦理。莫言文学创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图,他将指引中国当代文学走上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一样可以出伟大的作品.所谓题材决定论,重大题材论,都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城市文学,以及把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似乎就失去了理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城市引导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缩小城乡差别等等,莫非在文学创作中也要贯彻这样的战略方针不成?但细想又不尽然.为了便于观察、分析与评论文学创作,依照不同题材而加以分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何况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诸如抗战文学、 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等一大堆以题材命名的文学类别.  相似文献   

12.
“入世”在使我国经济得到空前迅速发展的同时,犯罪也随之发生巨大的震荡,犯罪形态呈现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态势。“入世”初期对我国犯罪形态演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犯罪的国际化趋势、犯罪的组织化趋势、流动人口犯罪呈高发态势和犯罪的高科技化趋势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高文 《求索》2007,(3):181-183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的“言不尽意”说与“法天贵真”说,以及《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论,均属胎萌形态诗歌审美理论的范畴。就诗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根本的渊源关系。陶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悟、净、醇、阔四个字。  相似文献   

14.
芹菜是中国文学中比较常见的蔬菜题材与意象,具有悠久的采食、种植与文学书写历史。经历早期的食用阶段后,芹菜独特的物色与风味开始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经过萌芽、发展及繁荣这一漫长的文学书写历程,表现出了丰富的审美意趣、情志寄托与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对传统文学价值观质疑的基础上,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产生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文化体制、社会文化风尚与审美价值等对于文学的需求和影响的考察和分析,对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和功用,得出了自己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结论.其对于破除对文学的迷信,以平常心看待文学和守护文学具有双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精神生产发展的现代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7,46(1):47-59
文化产业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凭借物质的第一、二、三产业成果形成的精神生产的产业。源于物质产业又高于物质产业的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8.
许秀云 《求索》2012,(11):113-1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思想上公然摒弃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反传统与创新性。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西方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9.
胡健 《求索》2011,(10):222-223,154
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权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致力于挖掘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对女性生活、形象、主题等性质进行重新定义,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展现,破坏现存的社会意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众多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意识体验,深刻细腻地描绘了菲勒斯中心统治下女性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依附性生存状态和世俗的悲剧化处境,突出女性人物的幻灭感、孤独感、恐惧感、顺从性和抗争性等,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解构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