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重在建设,这是党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着力点;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马广先 《理论前沿》2002,(17):27-29
本文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作了四个方面的探讨:(一)立足民族本位,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总视角;(二)坚持辨证思维,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总思路;(三)客观分析问题,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总途径;(四)提出应对战略,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大众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网络文化来源于大众,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基础;二是网络文化服务于大众,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方向;三是大众参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动力。网络文化大众化具有参与的广泛化、内容的世俗化、形式的娱乐化、传播的技术化等特征,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对此我们要扬长避短,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网络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人们把“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体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这固然极有道理,不过,这绝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系的探索,五四的真精神在于实现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转换,即由传统的宗法礼俗的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转化为现代的充满科学和理性的开放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5.
苗族巫术文化是一种起源于上古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古老文化,这一文化的创始者据传是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其创立的巫教被视为苗族巫术文化的开端。苗族巫术文化最为出名的地区之一是湖南湘西地区,湘西地区的蛊术和赶尸这一系列神秘的苗巫文化风俗以神话传说、鼓舞、傩剧等形式广泛存在,在民间传播面极广。现代的苗巫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得更为紧密,大多数民间传说和相关风俗早已与现代旅游文化融为一体,古代神秘的苗巫文化现今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讨论了我国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战略思维。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时代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正确塑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还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代表着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这一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必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定、使命所在、职责所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领导权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执政规律,丰富执政文化资源,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体现。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文化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成都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所建立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形式,为今天成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今天成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依然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在我国“十二五”时期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规划要求。第三,抓住机遇用文化大项目发展文化大产业,这是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积蓄力量不断壮大的重要阶段。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其核心思想包括抗日与民主相结合、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可以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上的一体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指的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并非世界文化的同质化。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将会一统天下。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积极构建中国先进文化,是既富现实意义又具战略意义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虽然从表面上具有文化趋同的趋势,但是,它并不能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同质化或西方化。相反,文化全球化恰恰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这表明,文化全球化内蕴着由多样文化共生并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而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整合则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4.
中西部地区开发 ,总的思路应是开发跟开放相结合。几个观点 :1.西部地区要重新认识自我 ,要让世界认识西部 ,应宣传能够让世界人民重视和喜欢的东西。西部要重新认识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个文化问题 ,这是精神财富问题。这次陕西课题组没有研究文化的。我说的文化是大文化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这很值得研究。西部开发把文化资源挖掘出来 ,能够振奋人心。江泽民同志说“要富国强兵 ,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靠什么呢?靠文化。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西部开发要找到一条新的思路 ,我看也要从这里面去挖掘。整个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说到底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蕴含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文化矛盾.这种文化矛盾既表现为文化的冲突,也表现为文化的融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这涉及到观视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上分析这一矛盾,应从现实文化向目标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异化的反思等方面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6.
推动文化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对文化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次重要认识,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国家主导,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国家文化创新发展机制。这一机制既是文化体制发展改革的目标,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虽然各有特点,但是最基本的是“团结、诚信、求实、创新”,这是现代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把文化建设写进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且给以科学定位,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文化作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通常由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和文化力四大要素构成。而在这四大要素中,文化力显得尤为突出。文化  相似文献   

19.
侯光明 《理论前沿》2003,(23):20-22
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研究和建设21世纪的先进大学文化,首先应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21世纪先进大学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从封闭的校园文化到开放的全社会共享的大学文化先进的文化现象必将影响其他落后的文化地区,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这种影响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迅速起来,这是因为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打破了行业界限,它统一规划,建立起一个宽频带、高速率的公用信息网络,把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各种信息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一个转折.引领中国精英文化潮流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激进主义,让位于迅速振兴起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对这一转折进行历史性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迅速走强的综合国力为这一转折莫定物质基础;全球化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为这一转折提出必然要求;东亚现代化的成功以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推动这一转折;中国学者对西方现代中心主义的反思赋予这一转折以内驱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