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6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发表了一篇饱含哲理、惊天动地的讲话。从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河南省济源市是传说中的愚公的故乡。本刊发表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在愚公精神的哺育下,济源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挖山不止,开拓进取”的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2.
《党的生活(河南)》2009,(9):F0004-F0004
济源是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位于豫西北、晋东南交汇处,因是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济水是中国古代四大水系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济源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等许多创世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1568万,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3.
徐如菊  东方 《湘潮》2022,(7):11-14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身做主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抒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一伟大号召下,中华大地上涌现出厉家寨、沙石峪、惠女水库、红旗渠等众多先进典型,培育了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伟大革命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立志图强,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毛泽东的一篇名著——《愚公移山》,使愚公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宁让吃个馍,不让喝口水”、“弯弯拐拐翻大山,一里路走大半天”。山区百姓的歌谣是他们过去吃水难、出门难的真实写照。济源市委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从2000年开始,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王屋山和布袋沟两个大型供水工程。工程量之大,工程难度之大,工程投入之多,是济源市20多年来水利建设史上没有的。当一股股甘泉顺着新铺设的管网,带着欢笑,带着喜悦,流进王屋山的千家万户时,乡亲们抑制不…  相似文献   

5.
在“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正按照市委的要求,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是对中国人民影响极大的三篇著作,在一段时期,被亿万人民奉为人人必读的“老三篇”.特别是《为人民服务》,影响更为深远.“为人民服务”五个金灿灿的毛体字,被人们制成胸章戴在胸前,或被书写、镌刻在许多机关、学校、厂矿乃至老百姓院落的大门上.相形之下,毛泽东的另一则题词——“为革  相似文献   

7.
新愚公精神常青纪新列车行至豫西北,从济源站下车。对于这个小小的县级市,找与同行人一样了解甚少,担当得知那峰峦叠峰的群山就是太行、王屋山时,马上就想起了毛泽东写的不朽篇章《愚公移山》。这里就是传说中愚公的家乡。济源人为自己是愚公的子孙而自豪。王屋山下,...  相似文献   

8.
华多 《前线》1994,(15)
1944年,抗日心脏、革命圣地延安,一位普通战士在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了。党的最高领袖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做了一番极为重要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文革”中称作“老三篇”(连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过来人大都会背诵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写的《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天天读的“老三篇”,愚公、白求恩、张思德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主人公,毛泽东高度赞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毛泽东为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写悼念文章,并且亲自参加追悼会,当场沉痛朗读了这篇感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当代党员》2009,(9):68-69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毛泽东为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就用了这个典故,鼓励共产党人应该有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愚公精神,后来它又被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推动“五个重庆”建设的今天,我再次反复品味此文,其文中所蕴涵的丰富哲理和精神力量,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影响极大的三篇著作,一段时期,被亿万中国人民奉为人人必读的“老三篇”。特别是《为人民服务》影响更为深远而巨大。“为人民服务”五个金灿灿的毛体字,曾被人们制成胸章戴在胸前,或被书写、镌刻在许多机关、学校、厂矿乃至老百姓院落的大门上。相形之下,毛泽东的另一则题词——“为革命服务”,则鲜为人知了。“为革命服务”是1940年毛泽东为赞扬魏一斋大夫的光辉业绩和为革命无私奉献精神而题的词。同时题词勉励魏大夫的还有周恩来的“为边区医院树模范作风”、朱…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1,(20):47-47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讲话中指出,人民大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刘云山2011年7月6日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对待人民这个“上帝”问题。人民是“上帝”,就应该平等对待群众。  相似文献   

13.
1945年,延安,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闭幕报告,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争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相似文献   

14.
齐荣晋 《党的文献》2012,(3):118-120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多年以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奉为自力更生、改造和建设中国的精神圭臬,值得我们不断重温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延安情思     
印象中最早听说延安,是在小学阶段。当时读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其中《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就是在延安烧炭时牺牲的,毛主席专门写文章,高度评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对延安多了些了解,但也只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圣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近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被曝在机关食堂“掌掴”市政府秘书长、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翟伟栋。在多方追问下,当地终于回应,网曝帖文与实际情况稍有不符,双方或都有过激行为。目前,张战伟已被免职。权力是用来为人民办事的,而不是拿来抖威风的。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管调查结果如何,身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与人们期待的领导干部形象相去甚远,影响不可谓不恶劣。  相似文献   

17.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烽火岁月,著就了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不朽篇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统称“老三篇”。多少年来,无论是对敌斗争,夺取政权,还是搞建设、搞改革,执政为民,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常读常新。时下,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正《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的闭幕词,这篇文章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合称为"老三篇",广为人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文献。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就是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进状态,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更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和宏大抱负。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追求,它要求一个党、一个组  相似文献   

19.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成为众多仁人志士艰苦奋斗的座右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针、愚公移山等古代寓言,无一不表达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巨大工程,则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  相似文献   

20.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旱涝灾害多”。这就是白河县人民祖祖辈辈生存的自然环境。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一些专家慨然喟叹:“这里根本不适应人类生存。”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白河县人民没有气馁,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扬愚公移山精神,20多年坚持修田造地,垒起了相当于7座“万里长城”的“石坎坎”,兴修水平梯地23万亩,率先在陕南土石山区造出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然而,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使白河县人民无法从根本上脱贫。至199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856元,占有粮食298公斤,地方财政收入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