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积敏 《和平与发展》2015,(3):1-24,110,115,129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耗损及其霸权焦虑的上升,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是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回应。从当前的时代特征、中美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两国的国家行为来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逢其时。但同时认知差异、利益冲突与议题分歧,也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大挑战。为此,双方需要加强战略沟通、调适各自的心态与行为方式,并在具体合作事项上相互协调,共同推动这一新型关系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袁征 《和平与发展》2015,(2):27-39,116,117
由于缺乏互信、霸权心态和文化差异,美国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霸权战略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是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美国维护霸权与新兴大国中国快速上升之间的矛盾;中美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主张的差异;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与中国维护日益扩展的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未来中美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会进一步凸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实际上有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目标诉求。尽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战略耐心,加强合作,管控分歧,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中美之间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进而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还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关注中美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中美两国外交战略的分歧源于核心理念的不同。美国的外交战略核心理念体现为"领导地位"和"伙伴关系",其目的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中国的外交战略核心理念则围绕"独立自主"和"相互依存"展开,其目的是成功实现和平崛起。以不同外交战略核心理念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必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与障碍。如何化解中美之间的战略矛盾,克服障碍,避免走中苏分裂的老路,是关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否成功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芳 《国际观察》2016,(6):116-127
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两国在军事领域中交流与合作状况的政治反映。随着"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中美双方学者都为此进行了理论探讨。从目前研究的现状分析,两国官方和学者就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内涵、彼此的军事互信、新型军事关系的构建路径以及双方间新型军事关系的前景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认知。对这些认知差异的把握及对其原因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双方更有效地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超级第三者",中美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要高度重视日本变量。日本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存在防范与顾忌心理,将之更多解释为中美军事新型大国关系。日本的悲观派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危及日美同盟和日本对钓鱼岛的占领,但是乐观派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强日美关系、日俄、日英关系。日本强调发展新的外交智慧,改善中日关系,呼吁中美关注日本第三方立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加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管理,建立三边对话机制,以实现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良性平衡互动关系。在三边关系中,充分发挥日本"超级第三者"作用,让其成为中美两国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过去35年,"融入-接触"构成了中国对美战略与美国对华战略的主轴。在中国需要加入国际体系并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上,中美拥有战略共识。这一共识在过去10年逐渐松动,2015年春季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战略的大讨论则是这一趋势的最新表现。面向未来35年,中美亟需建立"同一体系内共同发展"的新战略共识,并搭建一个长期稳定框架,即两国在体系中和平共处、有限竞争、有效合作。中国有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或可承担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7.
威慑与胁迫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后者比前者更具进攻性.“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重要的“外交遗产”.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在钓鱼岛、南海、网络安全、朝核及伊核等问题上,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军事威慑及非武力性胁迫.总体看,这些手段尚属轻度强制,与近年美国对俄罗斯、叙利亚、朝鲜和伊朗的严厉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有显著区别.在中美存在重大分歧的领域,两国的战略回旋余地在缩小.未来如果美国对华加码威慑和胁迫,中国可以更积极有效地应对,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难度将增加.  相似文献   

8.
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分歧涉及所谓"互联网自由"和网络主权、互联网治理、网络黑客攻击和网络军备竞赛等,是双方政治、战略和军事矛盾在网络空间的反映,并反过来影响两国的总体关系。基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推动建立国际网络空间规则的考虑,中美应加强对话,积极推动在打击网络犯罪和互联网治理上的合作,并就网络主权和网络军控达成更多谅解和共识。  相似文献   

9.
建交后的三十多年里,中美两国在海洋多个领域积极展开对话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呈现出非敏感领域进展顺畅、海上执法与安全合作有序推进、机制化建设不断加强等特点。两国海洋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中美在海洋领域合作的深度相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由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互信不足、双方对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法的理解存在分歧等现实制约,深化两国海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应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大局出发,将中美海洋合作纳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总体框架之内,积极推动双方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政府和各界人士都认为,中美两国要发展稳定合作关系就一定要扩大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点,两国关系应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这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中美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际战略、历史文化、国家利益等很多方面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间的重大不同甚至矛盾、分歧将长期存在.因此,中美关系要长期稳定发展、建立新型大国合作关系,就不能仅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同时应以不敌对、不挑战、不威胁和不反对对方重大利益和主要方面为基础.中美两国关系只有确立和依据这两大支柱,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和发展,真正建立和发展新型大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1] 7月,习近平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致辞讲话中指出:"中美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符合中美两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也将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中国将继续推动各大国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尊重各自利益关切,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着力构建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和国际关系."[2]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命题的提出十分及时,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背景、可能性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大多认为,国际关系史是一部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国兴衰及所由带来的国际格局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互动及轮替也因此成为国际关系的经典命题.中国和美国被认为是当前国际体系转型进程中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处理好彼此关系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1世纪伊始,中美为了各自战略需要,全力打造双边战略对话机制,为建立新型双边关系构建了新的平台.本文对中美战略对话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及其对双边关系、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认为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国际体系转型时期处理当代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与中印的东盟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ASEAN)因其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重要性引得区外大国在此竟相逐鹿。东盟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巧妙地与各大国周旋,积极推行大国平衡战略,谋求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中印两国则成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对象,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制约。中印两国应如何看待这一战略,又如何扮演在其中的平衡角色,本文拟就此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2013年中美两国元首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原则共识以来,两国关系保持了总体稳定和曲折前进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新的合作亮点、新的合作机制不断出现,另一方面新的分歧和摩擦也在不时涌现,中美关系的竞争面进一步凸显。合作与竞争共存并同步强化会成为新型大国关系语境下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袁鹏 《国际安全研究》2013,(1):55-66,156
中国崛起、美国"重返"及区域内其他力量的发展,导致亚太地区格局正在发生近百年来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突出特点,是中美战略博弈已经成为决定亚太格局走势的最主要矛盾,因为中国崛起势头难以逆转,美国亚太"再平衡"也是一次兼顾历史与现实、涉及内政与外交、得到美国两党共同支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力量之变与战略之变同时发生,两强对立势难避免。但是,由于两国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和根深蒂固的历史积怨、在亚太地区各具优势彼此难以替代、在全球其他地域和领域的合作有助抵消亚太对抗,加之双边利益深度捆绑,中美博弈未必会走向战略对抗,而完全具备走向良性互动的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一个根本问题(亚太主导权)的破解、两套体系的对接、三大海域的危机管控、四组三边关系的经营和五个多边组织的互动等"一二三四五"问题。这既是中美实现亚太和平共处的前提,也是能否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外交战略与经济利益并重的复合型大国关系。在外交战略层面,TPP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二者并不必然相互抵触,这主要取决于四重因素:统一的亚太区域合作制度平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多重FTA体系;RCEP与TPP的关系;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条件。在贸易与投资层面,对比中国和日、加、墨等TPP谈判方的对美贸易与投资情况,TPP对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负面影响十分有限。在亚太区域统一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与亚太各经济体之间的多重FTA体系,中美双边合作机制的三重保障下,TPP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呈现较大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崛起中的中国身份和利益出现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中美两国受第三国的影响和牵制,两国国内都有声音认为,中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对抗。本文认为,中美两国合作的利益基础依然牢固,合作意愿依然存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然是中美两国最正确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南海领土争端非常复杂,与海上优势和领土主张有关的新利益和竞争背后存在战略动机。虽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过去十年间南海保持着相对和平,但是复现的争议及潜在的冲突升级除了凸显各声索国之间的角力外,更反映了南海问题正在由资源领土之争上升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地缘战略博弈。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互动,特别是两军愈发频繁的海空相遇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或事故,因此中美两国发展新型双边军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中美两国在南海附近的相遇存在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同时,美国的亚太同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的双边军事交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了中美双边军事关系的低互动性以及两国战略互信的缺失。考虑到南海作为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其潜在的海洋资源以及未解决的领土争端,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安全挑战并且建立管理危机的机制,这对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有重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对国际局势有重大影响。如何看待和解读当前的中美关系,如何构建未来的中美战略关系,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影响到国际体系的稳定。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视角外,笔者认为,制度合作博弈理论不失为一个好视角,以此理论为指导,中美两国可在G20制度框架内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C2,从而有利于中美两国长远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美国智库一直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双重认知评估理论,对美国智库中美贸易关系研究的形成过程开展分析,探讨美国智库内部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敌对意识等因素,以及智库外部的政府、利益集团以及舆论等因素,之于美国智库中美贸易关系研究的影响。剖析其中的关联和逻辑,有助于我们研判美国政府决策,进而推动建构平衡的中美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