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对战争根源的基本反思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康德对世界和平的信心源自于对人类理性的乐观。二战结束至今,确实没有再爆发新的世界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人类社会远未实现理想的和平。这不仅是因为各种形式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从未停止,更因为这是一种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如果人类在明天突然灭亡了,那不会是因为饥饿,也不会是因为瘟疫,而是战争!因为以人类今天的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在冷战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这不仅顺应了历史趋势,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有其深刻的内涵.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馆舍毁损、人员伤亡,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野蛮暴行。我们坚决拥护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对这一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战争犯罪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和最强烈的谴责!我们编辑部的同仁,谨向为了和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4.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与和平史.为避免人类再度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祸,<联合国宪章>不仅禁止了战争,而且禁止在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完全彻底地否定了传统国际法所承认的国家的绝对战争权.但战争并没有随着<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它所确立的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和禁止在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的原则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转换视角,以人权的范式--和平权来对抗国家主动发动战争的权力.而和平权是一种具有抵抗权性质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5.
战争与和平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状况,历来受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对其做过中肯透彻的科学揭示,这些论述,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具有马列主义思想传统的国家和人民,成为他们关注世界和思考问题的理论指南。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这向我们提出了对传统马列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重新认识的要求。没有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正确判断形势,就不可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邓小平在战争与…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变化最大的一年。世纪之交,国际形势总体保持缓和,多极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内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地区冲突加剧,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大国关系日趋复杂。科索沃战争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的危险倾向明显抬头,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受到严重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策略灵活,巧与…  相似文献   

7.
黄琨 《学理论》2015,(4):54-55
经济相互依赖是指国家由于经济上的交往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状态。它带来了国家之间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常被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加以使用。以贸易和平、一体化以及相互依赖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理论,从机会成本、信息沟通、国内利益集团、国际机制等方面出发,认为经济相互依赖有助于实现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8.
世界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战争与和平的相互转化规律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战争——这个人类社会怪物的动因和形态。一方面使未来战争更加“变幻莫测”,一方面日益提高着人们预见和控制未来的能力。因此,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把握好科学技术与军事发展的关系是国防现代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中最核心、最重要、最突出的理念,也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宣言。新型国际关系以注重和平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三方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当今国情的选择,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梳理了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的历史沿革和不同观点,论证了经济相互依赖既包含有促进和平的因素,也包含有诱发冲突的可能;指出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和平因素的发展,但具体分析经济相互依赖的性质、条件和其他因素,则会发现经济相互依赖远远不能成为国际和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