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26)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某师范院校22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26)
研究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对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无显著差异且高于全国常模;城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得分最低。缓解消极情绪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是提升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文燕 《学理论》2014,(6):177-178
通过对600名大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依靠性、信赖、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可预测性、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7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2)是否独生子女在可预测性、依靠性、信赖、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等9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人格成长等3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可预测性、依靠性、依赖3个维度分别与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8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与健康关注等1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硕豪  马海燕 《学理论》2013,(30):227-228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三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体验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探讨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既有母语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学经历,这些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从宗教信仰方面探索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原璐璐  侯利文 《学理论》2013,(10):96-97
基于2012年3月对洛阳市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证调查,发现洛阳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88.7%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在洛阳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变量因素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职业变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3)
为了了解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活活力等情况以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提升在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16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良好,结果和几年前的研究相比偏低。  相似文献   

7.
杨颖 《学理论》2012,(14):79-80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68名医学院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医学院大学生整体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稳定型和内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内向不稳定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由此可以知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医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都雯 《学理论》2013,(23):84-85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幸福感,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概述,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对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加强跨文化和跨地域研究;研究方法要创新。  相似文献   

9.
张良帅 《学理论》2013,(23):287-288
用叶仁敏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MS)和张建新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对160名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避免失败动机、宜人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是女生高于男生;神经质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存在负向的预测作用;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与追求成功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神经质与追求成功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存在着负向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与避免失败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1,(35)
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对180名少数民族同学和180名汉族同学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比汉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主要原因在于适应问题、时间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牡丹江师范学院29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其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城乡上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男女生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城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社会支持在男女生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城乡和专业类型在社会支持的各个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社会支持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多个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1)
青少年是个人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可塑造性最强、接受幸福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理念,通过对中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程度的调查,从多角度审视中俄青少年的幸福感程度的现状,同时也为提升中国青少年的幸福感提供借鉴与启示,增加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3.
班孟丹  郭桐润 《学理论》2012,(20):71-72
为探查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随机抽取的承德医学院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49;P<0.05),女生的支持利用度要高于男生。同时医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P<0.01),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性(P<0.05)。由此可知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研究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40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肖静芬 《学理论》2014,(5):240-241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GWB)、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学院的330名大学生,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2)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最后通牒范式对21名大学生的决策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不公平分配下决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分得金额为总金额的20%或以下,幸福感高的被试接受率显著高于幸福感低的被试。幸福感高的被试在不公平分配方案下愿意接受的金额显著低于幸福感较低的被试;在反应时上,无论接受或拒绝,幸福感高的被试显著快与幸福感低的被试。当接受不公平方案,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与接受金额、反应时相关显著。最后通牒博弈中,接受反应和拒绝反应可能产生于不同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子女性别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有子女以及多子女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相对于没有女儿的老年女性,只有女儿以及有儿有女的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更高;只有女儿的老年女性与有儿有女的老年女性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儿子的老年男性与只有女儿的老年男性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对老龄化时代的生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晗 《学理论》2013,(3):186-187
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中学生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入手,在分析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屈建伟 《学理论》2011,(23):214-216
通过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从而为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提高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以大学生为被试,共对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2份。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学业优良的学生明显高于学业一般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王莹  叶程成 《学理论》2014,(3):80-82
师范生作为国家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下一代教育的质量。他们所能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越强,就越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的事业中,而随着社会的复杂程度加深,师范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屡屡发生各类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恶性事件,因此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此前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专门针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论述却鲜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