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如果法律是法治国家的上帝,那么法律解释就是法律生命化的过程.法律解释在法律实施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抽象的法律条文只有通过解释者的解释,才能与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对接,才能变得实际有效.法律解释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具体的解释活动,"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理解和适用法律中必须妥善处理其稳定性和适宜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探求法律解释的正当性是法律解释活动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当性不仅体现于解释活动是在一定制度框架和法律文化传统中所从事的规范化探作,更彰显于确定性和妥当性的关系之中.在两者的关系上.确定性是优位的.然而传统上对确定性的理解遭到了诸如规则怀疑主义和疑难法律问题的质疑和挑战.为此法学界通过修正确定性概念来雏护法治之权威.德沃金提出了"整合法学"的概念,波斯纳则在本体论和科学意义上的确定性之外,提出了交谈合理性的概念.无疑,两者都是极富洞见的.认识法律的确定性,实需采用全面的视角:即要消除波氏所言之"采样偏见",又要坚持在疑难案件中探求法律确定性之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法律家理应坚守的法治之道.  相似文献   

3.
法治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结构是指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过程中 ,法律的主要统治对象与法律之间形成的动态结构 ,亦即法律的主要统治对象之间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位阶。本文引入“法治结构”的概念 ,结合法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对我国法治结构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必然包括法律、公民个人 (人权 )、社会 (社会权力 )、国家 (国家权力 )、政党之间关系重构的过程 ,也就是法治结构完善的过程。作者最后认为完善法治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法治,正如平等、正义等其他重要的政治概念一样,始终是备受争议的.然而,尽管对于法治的确切解释仍不乏争论,但大家对其核心思想与基本要素已达成普遍共识.最基本来说,法治是指在一种制度内,法律能够对国家和统治集团成员形成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法律关系是源于私法领域的基本概念,我国法理界之所以将其列为法学的基础概念,就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代表了私法方面的法律效力,而且也囊括了公法上的法律作用及其实效性,因此成为法的实施与实现的核心问题,它在守法、执法、司法等一系列私法和公法领域都显现着法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形式合法性法治观的研究,把握住了核心要点,但只是规定性的描述,而不是论证性的解释。借助温里布与帕森特从内在可理解性视角展开的法律理解争论,以“形式-质料会社会建构观”为分析框架对法律形式化问题进行研究,内在方面能够对形式主义作为法律的理性是什么予以描述,外在方面可以对形式法治作为法律之治的道理何在加以揭示。由此阐明,法治是法律自身固有的优点;形式法治提供给法律以效率的德性,在所达致的目标面前是中立的。恶法亦法问题并不与形式法治观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维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但从法律职业技术层面还是法治理念层面理解它,学者们尚有争议。法治思维如何定性,法治思维是否就是法律思维,与其他思维是一个什么关系,基本内容是什么,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解释法律的权力,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是一种服从法律的解释,这一服从主要体现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法律文本含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法律解释中的法律意义必须以法律文本的含义为前提,法治要求法律解释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反对过度解释.法治反对过度解释,表现在法律解释的姿态上就是要捍卫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升执政能力,是新时期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政法思维转向法治思维,由权力主导转向权利本位,用法治方式消解革命方式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变革.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应该与法律方法论结合起来,以避免出现背离法治精神的误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法治如何实现的方法论基础,因而必须在法治战略上或者法治意识形态上,坚守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意义,将法治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0.
法治并不反对法律解释,而是和法律解释形成互动发展的关系。但法治反对过度解释,要求法律解释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法律解释的限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法治国家中法律解释的限度并不相同。法律自身的状况、法律文化传统、形成法治的历史背景等法治建设的状况,制约着法律解释的限度。我国的法治建设状况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解释应当从自由解释转向严格解释,从维护权力的解释转向保护权利的解释。在形式上坚持严格解释,在实质上坚持保护权利的解释,是我国法治建设所要求的法律解释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法律需要经过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遵守和执行,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法律解释作了规定,但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法律解释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法律解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并从法律解释主体、内容和程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解释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程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法理学中对法律关系这个重要的法学核心概念的解释和回答 ,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从法律与社会的二元关系中认识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意义 ,力求对法律关系做出科学、全面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无法切断的,作为一种治理模式的法治来说也是一样,法治的建构不可能凭空而为.研究法律史途径有三:法律的制度史、法律的思想史、法律的社会史.法治可从价值、规范与社会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中的社会解释在淡化法治的价值与规范的同时,必然指向对法律的社会史研究.其中,客观与开放的态度是我们所欠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解释学是关于法律解释现象的系统理论认知和学科知识体系.法律解释学的内容架构涉及法律解释原理、法律解释技术和法律解释制度三个部分.对法律解释原理的探究,需要基于法律解释的操作定义,对“什么是法律解释”这一问题作全面深入的追问.法律解释技术是在操作意义上具体回答在法律实践尤其是个案裁判中如何解释适用法律的问题,涉及法律解释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解释方法提出、择定和展示解释主张的操作.法律解释制度则要联系中国现状在体制上反思和回答谁有权解释法律及解释的权威性问题.对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应该内嵌或关联于由认识论发展、法学学科演进、法治发展以及司法裁判证成等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5.
法律经过解释才能有效适用,法官在正确地理解与适用法律处理案件,并将法律适用过程展现在裁判文书中,实质上就是对法律进行解释的过程。\构建统一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规则较为困难,因此对个案法律解释模式的探索意义十分重大。通常个案法律解释目标在法律关系分析、法条意义理解、裁判结果推论、法律效果判断纵向程式中实现。  相似文献   

16.
警察法治基本范畴,是指人的思维在对警察法治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中,处于根本和主要地位的种类内容。对认识、实施和实现警察法治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内容。警察法治的基本范畴是警政思想、警察法、警察权和警政法律关系。这些基本范畴概念具有稳定性和高度概括性,但是,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治要求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运转的基本准则.本文试图从法治的价值、实质和精神方面加以分析,以求探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关于法治的基本目标、法治的内在要求、法治精神的内含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是理论法学和司法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法律适用来看,法律解释连接着立法初衷和司法目的、立法权与司法权两大关系。在理论上存在对“法律解释”的多样化理解,以往主语的模糊导致对法律解释在不同的语境出现不同的理解,无形中促使了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混乱现状。到底谁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解释主体?这是必须首先理清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语和关键词,它具有深厚的政治内涵,就是要将法治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治国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法治价值,就是要将法治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从政治维度理解依法治国和从法治视角分析依法治国,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契合和制度共识,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不仅是科学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内涵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突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属性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解释是法律解释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境遇。在后现代主义的攻击下,历史解释可以在法律解释学之内得以重构,具体表现在含义、论域、操作步骤、解释主体等问题上,其中解释主体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对历史解释的研究,可以发现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