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下班后我到路边大排档吃汤粉。店子不大,才3、4张桌子。我挑了紧靠路边的桌子坐下。这时,一个外国人走了过来,低下头指指我身边的空凳子问:“这儿可以坐吗?”我点了点头。去板转身给这位老外送来一壶茶,老外指指杯子,伸出两个指头。只见他拿起茶壶,给两个杯子和同桌一个男青年的杯子都倒满了,然后,把一杯茶放到我的面前。这使我很感意外,忙连声道谢。老外指指男青年,用勉强可听懂的广州话问我:“你们是一对的?”我笑笑摇摇头,那个男仔则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一下子,我们3人都笑了起来。我没有与陌生人交谈的习惯,而这位洋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3,(19):33-33
细数中华千年茶史。有一种茶堪为非凡之物,这就是普洱茶膏。2013年,汇集43个国家,2500多名中外政商领袖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普洱茶膏陈香四溢,贡润祥普洱茶膏再次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以国礼之姿。礼待四海宾朋。  相似文献   

3.
听说有些群众以为,市长就是一杯茶一把剪刀过日子,喝茶是消磨时间,剪刀是用于剪彩。那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工作吧。上星期我去金花街看了两个公共厕所,比机关厕所还干净,不臭。原来我认为公共厕所很难做到不臭,难怪群众说上街找公厕不用眼睛只用鼻子。但金花街的厕所说明了,关键还在于管理。这几年为了解决群众上厕难及粪便、垃圾处理问题,市委书记、市长都费了不少心,我分管这方面工作就更不用说了。广大市民和各方人士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如“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中,两次得奖的建议中都有对环卫工作的好建议。美国洛杉矶中美文化交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3,(24):61-61
国人爱茶,茶被视为修身养心的极佳载体。古人以茶为食,以茶入药,最后将茶作为日常饮品,茶开始成为一种日常养生的重要方式。传说神农日尝百草而毒性发作倒地,恰好见身边一颗小树,树叶散发清香,神农取叶而食,惊喜地发现所中的毒竟然奇迹般被解了,于是,便有了"茶能解百毒"之说。在品类繁多的茶中.有一种茶,因其非凡功效,历来备受医学家及养生大师推崇,这就是普洱茶。而普洱,又以茶膏为最优。普洱茶膏作为普洱精华的凝聚物,尽取普洱有益成分精制成膏,可谓名副其实的普洱之精华。  相似文献   

5.
茶是当今世界最为普通的一种饮料.由于各国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在饮茶习俗上也是呈现出多彩多姿、风格迥异的各种习俗. 日本: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自茶从中国传入后,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并在日本生根、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果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是个大染缸,那么我眼中的悉尼,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染缸,乱七八糟的颜色染出了无数稀奇古怪的故事,而我的一个小兄弟,竟成了故事的主角。我这兄弟,来澳大利亚时才只有19岁,别看人小,但心里鬼得很,那小算盘打得叮当响,吃亏的事是不会干的。当年澳大利亚移民局的那位首长,千哄万骗地逼留学生们签“临居”,又是不给工作,又是让你等10年,大家全给逼得晕晕荡荡,这“临居”的贼船,一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笔者与一位北京朋友上街,路过惠福路的一家凉茶店,他见店前摆着一碗碗用玻璃片盖着的凉茶,便上前买了碗解渴。岂知,刚一入口,又连忙吐了出来.还大呼:“苦也!”惹得周围在一旁喝凉茶的人一阵嘻笑。他抹着嘴,笑着对我说:“我还以为是在北京街头卖的大碗茶呢。”我向他解释:广州的凉茶,并非是吹凉了的茶,而是用草药熬成又苦又涩的药茶。广州人把具有去火清热之功能的药物或食物,统呼作“凉”。按中医的说法,即属辛凉一类疗效之谓也。据说,早在清嘉庆元年,广州有一个名叫王吉的医生,在靖远街  相似文献   

8.
剧毒水污染的“民间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5月14日,清水江沿岸远近20余个行政村的干部,一大早就赶到了湘西的茶峒镇,在一份《清水江沿江两岸基层干部辞职报告》上郑重签字盖章。据了解,其余20余村的干部也将陆续签盖该《报告》。这是“两省一市边区拯救母亲河行动代表小组”酝酿的一次重大行动。茶峒镇行政上归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恰好位于湖南、贵州和四川(现归属重庆市)三省交界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斗康熙,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别误会,我说的是“戏”。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同时推出了两台大戏:一是一套节目的《孙中山》,一是八套节目的《康熙王朝》。众所周知,一套是中央台的“台柱子”,把《孙中山》安排在一套,当然也是“隆重”的意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孙中山》输给了《康熙王朝》——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康熙”,人们茶余饭  相似文献   

10.
两角钱之争     
某大厦餐厅去年10月重新装修,面貌一新,中央空调,明亮光鲜。经营者研究价格,在茶位收费是否保持6角不变的问题上争论了一番。最后意见一致——维持原状。此一来,新张大吉,宾客如云,以致某日因茶客太“热情”而挤烂玻璃门,餐厅经理因此缝了七针。小小一个茶位价格也要争论良久?只因左邻右舍同档次之餐厅,茶位不是8角即为1元。难道8角一位就无人来光顾我们?其实就是“不比别人贵”、“能多赚一分  相似文献   

11.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作家三毛说.清清灵灵一撮茶泡在水中,焕如积雪,烨若春敷,顿时沁人心脾的清香味弥漫了整间小屋.端杯看那水面上起伏旋转的嫩嫩的芽或叶,在水的滋润下,缓缓褪去颓败的颜色,重新变得嫩绿明亮.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浅浅啜饮一口,任浓郁的香气伴着淡淡的一丝苦涩在口中慢慢溢开,那种温文尔雅的感觉,醇厚而甘甜,染得春色无限,倍感爽心.  相似文献   

12.
茶饮成分表难觅茶迹 目前,市场上的即饮茶饮料主要包括绿茶、红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诸多茶叶品种,但仔细查看这些茶饮料的包装上的成分表时,却发现和茶有关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则是食用香精、白砂糖和一些防腐的食用添加剂.一些茶饮料虽然在包装上标注着"原茶"、 "含有茶多酚"等字样,但在成分表中却也只能看到笼统写着含茶叶、茶粉或者茶浓缩液.而且即便是标注不同茶品种类的,其茶叶的成分也主要是基于绿茶.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97,(8)
“我要读书”发出这声呐喊的并不仅仅只是“希望工程”的贫困生们。1996年11月8日至17日,数十万深圳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新落成的深圳书城,参加第七届全国书市。10天的书市成了深圳人的一次精神狂欢节,爱读书的深圳人买走了价值2100万元的图书,居历届书市之首。直到最后一天,保安人员还不得不像第一天那样限制进场人数。深圳人的读书热情并非始于这一天。实际上,深圳的人均购书量已连续6年居全国之首。在深圳图书馆,各个阅览室常人满  相似文献   

14.
广州的变化,世人共见:睽别数月,矮楼又高了两层,狭路又宽了几米。广州人也在变化,从缩头缩脑地议论,到伸长脖子翘望,一直到今天,谈笑风生,昂首阔步,花枝招展……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客,我常常感慨广州人最重要的变化——朋友们都幽默起来了。早上饮茶,茶友们都是幽默大师。小姐服务周到,烧卖点心捧到跟前,便有朋友郑重提议:“俾D掌声佢(粤语,意即为她鼓掌。)。”小姐红晕上脸,心中乐不可支,哈哈一笑,茶友们以为这就是高妙的感谢了。承《南风窗》约写《托夫勒先生应该落泪》一稿,拖欠太久,老编着急,飞鸿来催,上书:“托夫勒的泪为何还不落下来?我的泪下来了!”我先窘复又大乐,立即熬夜,翌日交卷。幽默,已经成了广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与太太初筑爱巢的那个年代,人们的“奋斗目标”是家里有“三转一响”(单车、风扇、手表和收音机),不过,都市人早几年就把这些“奋斗目标”扫地出门了。如今我上班回到办公室,泡好一杯茶,总是听到同事们叽叽喳喳地谈论家中的“大屏幕”彩电如何清晰、“发烧级”音响怎样悦耳……渐渐,我感觉自己矮了一大截。唉,我家还是只有那台老得掉牙的国产小彩电,就别说什么音响、镭射影机了。这怎不令我在同事面前缩头缩颈、退避三舍呢?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这种煎熬。跑回  相似文献   

16.
权利的疗伤     
石勇 《南风窗》2012,(16):9-9
一位在江苏的亲戚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是不是"国家政策"真的要变,他正在读初中的女儿,以后是否可以不回老家读高中,而在江苏参加高考?我知道他看了这段时间的一条新闻。新闻说,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在广州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笔者拜访了筹建“世贸”的一位执行董事、来自台湾的吴强之先生。吴先生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感到的广州速度是什么?”作为一个广州人,当时我竟回答不上来。我只告诉吴先生,在1992年12月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发展水平评价中,广州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的第三位,次  相似文献   

18.
日前,六必居三厂结合企业实际,在“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开展了“我与产品质量”征文活动,共收征文30  相似文献   

19.
接到议员办事处的电话,约我第二天下午4时见面。知道这事以后,一位香港朋友说:“见他有什么好处?这些议员,口水多过茶(意思是:只会耍嘴皮)!”另一位年轻朋友则说:“你应该会一会他,这人能干得很,我真想不通人家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打开偌大一个局面。”我当然要去会一会这位年轻的立法局议员谭耀宗先生。议员并非“全脱产”他的办事处设在港岛的南洋商业大厦1202室。门开了,我意外地看到了几位熟人,一些年轻热情的社会工作者,原来,他们是谭议员的竞选班子。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与法》2006,(6):28-28
常家庄园是开创“万里茶路”而被称为“外贸第一世家”的常氏家族的私宅。它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从清代雍正至光绪年间,经常氏家族二百多年陆续修建而成。其建筑分布在南北、东西两条大街的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整个庄园占地60多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多间,楼房50余座。占了车辋村落的一半。其建筑规模居山西晋商各院之首,也是中国民间最大的一座私家庄园。现修复后的常家庄园。虽不及原有的规格。但基本上再现了昔日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