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虽经多次修订和司法解释,不仅仍难以消除理论上的纷争和执法上的不统一,而且客观上也难以发挥遏制有组织犯罪发展的功能。立法与司法的这种无为状态,表面上看只是立法规范的表述问题,实质上则是因这一刑事规范本身缺乏坚实的事实基础导致在立法观念与规范设计上出现重大缺陷。科学立法的基础在于把握力图调控的犯罪事实特征及其本土性的现实反映。唯有如此j才能确立科学的有组织犯罪观念,并不断地完善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刑法典,都毫无例外地规定惩治受贿犯罪的条文。惩治受贿犯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的廉明,防止权力商品化,以赢得民心,巩固统治。立法者这一明确的立法意图能否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得到较好的实现,既取决于执法者能否充分地运用立法者所给予的法律武器,依法查处受贿者,也取决于立法者所提供的法律武器性能是否优良,即立法者所表述的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是否能将形形色色的受贿犯罪的表现形态襄括进去。假如法律条文本身存在着挂一漏万的缺陷,客观上就是对受贿犯罪分子的放纵。近年来,在我国所进行的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3.
强奸罪是一种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犯罪。在当今任何国家,不管其社会制度是否相同,都是刑法规定要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因而,我国与英国虽社会制度不同,刑法性质不同,惩罚强奸犯罪的根本目的不同,但两国刑法对强奸罪的规定作为一种社会防护措施,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也需要吸收他国的法律文化。本文拟从强奸罪的立法、强奸罪的犯罪构成等方面对中英刑法作一比较分析。一、关于强奸犯罪立法的比较中国和英国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关于强奸犯罪的法律渊源完全不同。一般认为,判例法国家的法律基本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惩治环境犯罪立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国外惩治环境犯罪立法的经验,论述了危害环境罪在法律中如何界定,分析了危害环境与其它相近罪名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了危害后果应否作为环境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等一系列在惩治环境犯罪立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又根据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我国惩治环境犯罪立法形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完善刑法典两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犯罪化(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法律尚未规定为犯罪但有必要施以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犯罪化(De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原本由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从法律的规定中剔除,使其正当化或者行政违法化。 我国自第一部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称《刑法》)颁布实施以来,进行了广泛的刑法立法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单行刑法,还在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设立了刑法规范。上述单行刑法以及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的刑法规范,或者通过直接创制新罪名,或者通过立法类推或扩大刑法所规定的某些具体犯罪的主体、对象、客观行为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明显地体现了犯罪化的立法倾向,丝毫不存在着非犯罪化的现象。创制我国新的刑法典,实际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订根据打击单位犯罪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通过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方式规定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重大进步和突破,也为司法机关严惩单位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本文试图根据刑法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对单位犯罪中的一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单位犯罪的征意和特征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罗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独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上述规定,笔者认为,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经单位集体决…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5,(1):23-27
准确定义商业贿赂犯罪是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前提。但何为商业贿赂犯罪,我国法律的规定并不明确并存在一些漏洞。必须从我国商业贿赂罪的立法沿革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探求定义商业贿赂犯罪的经验和依据,客观分析我国商业贿赂刑事立法中的问题,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论贷款诈骗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复亮 《法学家》2000,(3):104-109
当前,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态势日趋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司法实际部门对这类犯罪的认定处理却存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司法适用水平,亟须加强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演变、法律特征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些粗浅探讨,以祈方家矫正。...  相似文献   

9.
犯罪认识视角的转换有利于对犯罪和犯罪人全面、客观的研究,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和犯罪处遇模式。在以人为本、“善待”犯罪的原则下,确立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系统为治理犯罪服务,为犯罪人服务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对犯罪人情况的了解则是制定相应对策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监狱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之后,要持续发展,必须发现新的矛盾,解决新问题。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应转变“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客观认识社会犯罪和在押服刑人员动态,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改革管理模式,分流法律体系,加强监狱立法,规范管理活动,追求整体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江学 《法制与社会》2010,(23):53-54
本文主要论述了转化型抢劫是否包括非罪向犯罪的转化、犯罪的转化是仅限于客观方面的转化还是主观和客观方面同时转化等问题,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正确界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理论界对法人能否犯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1987年以来法人犯罪立法的大量出现,不能不将我们研究的重点引向应如何在法律中科学地规定法人犯罪方面。在目前酝酿修改刑法典的时候,笔者对我国的法人犯罪立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立法机关参考采纳。  相似文献   

13.
法人犯罪主体发微白海峰法人作为犯罪主体,现已通过我国的刑事立法成为定论。但是,法人犯罪的主体范围尚在热烈的争论中,也就出现了是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这一法律用语之争。那末,是称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笔者同意何秉松教授的观点,即:“法人犯罪是国际上通行...  相似文献   

14.
《商标法》宗旨的修改杨和义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际保护商标权法律形势的改变,使我国现行商标法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形势的要求,笔者就《商标法》宗旨的修改谈点个人认识。综观各国商标法,其是否明文规定立法宗旨,有两种立法例。一是集中明文规定在某一条,...  相似文献   

15.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有一个规律: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个“标志”性“人物”,从而催生了立法。同时,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变化,法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立法模式、罪名体系、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并相应指出其差异及优缺点,以期为两地著作权刑事立法的相互吸收和借鉴以及合作打击跨境侵犯著作权犯罪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刑法调控与犯罪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煌 《法学》2004,(6):58-66
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犯罪生成的关系问题上 ,传统理论受观察视角的局限往往只注意到刑法的犯罪抑制功能 (正功能 ) ,未能理性地或一般地注意到二者对犯罪的促成功能 (负功能 )。客观审视和全面评价立法和司法与犯罪生成的互动关系 ,对于促进研究视角的多元转换、全面把握犯罪的本质、形成新的刑事政策观念和科学定位立法与司法应有的犯罪控制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纯正自然人犯罪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只能由自然人构成,而不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对于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行为,尽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但学界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归纳起来有依法律规定说、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分说、自然人犯罪说、无罪说等观点。区分单位犯罪中是否包含自然人犯罪标准有二:意志标准和要件标准,即看单位犯罪中是否明显地体现行为人的个人意志,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然人犯罪的构成要件;单位实施法定犯的,必要时可通过立法完善,完善后可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单位犯罪立法现状无论修改前还是修改后的刑诉法均是以自然人为适用对象进行立法,对追诉犯罪单位都未作出针对性的规定。如果说1979年的刑诉法是基于当时刑法尚无惩处单位犯罪的内容,而至1996年3月刑事补充性立法已对单位犯罪作了大量规定,刑诉法修改时仍未就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作出针对性的规定,则反映出刑诉法修改和刑法规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立法之间衔接不够。修订后的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客观要件及刑罚原则,分则中除“侵犯财产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外,各章对单位犯罪都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20.
徐凌华  邵贤 《法制与社会》2012,(22):275-276
自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非犯罪化运动之后,其中最受关注的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之争从未停息.一般来说,无被害人犯罪是指某些犯罪是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都同意并且自愿实施的,没有直接侵害第三人的行为.无被害人无罪化是现代刑法文明的体现,符合对法律的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存在着许多无被害人犯罪,在刑事立法中是否应该对其去罪化,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本文同意一些学者提出的“轻轻重重”的思想,将结合相关理论和中国实际,着重就个别罪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