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重庆”是重庆的形象标志。那么,“人人重庆”的人文意蕴何在呢? 它彰显了重庆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特有的人文基因。据《重庆通史》记载,秦灭巴蜀以后。迁“秦氏万家”入巴蜀,汉族民众陆续移居巴渝地区;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壮举被定格在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今日百万三峡大移民更以其“爱国、奉献、创业、协作”的精神彪炳史册。移民城市最显著的人文基因便是渴望交往,因此重庆成为世所瞩目的“桥梁之都”:渴望开放,因此重庆近百年来有开埠时期、战时首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次大的开放;渴望学习,吸收他人之长以补已之短。兼收并蓄成为移民城市特有的秉赋。“人人重庆”之“兼收并蓄”的人文意蕴,昭示了重庆将以开放的姿态成就时代的伟业。  相似文献   

2.
重庆月要闻     
《当代党员》2009,(9):72-72
七大支柱产业将支撑重庆“工业大厦”,30亿打造重庆最大创意产业园区,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发展8条“千百亿级产业链”,富士康落户重庆三年后电子工业将成第一支柱产业,上半年重庆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公布近四成家庭住大户型房,  相似文献   

3.
《红岩春秋》2010,(5):31-34
2010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渝台两地联合举办的“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战时重庆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分为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战时重庆市民生活、胜利之都等6条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凝聚的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07,(10):67-67
重庆市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上万元;基本养老金上调重庆上百万退休人员受惠;重庆将筹资300亿元建设水利;重庆中职在校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我市基层司法行政机关3年内率先实现最低财政保障;国内首家党建信息平台在渝启动……  相似文献   

5.
越是民生工程,越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创立载体,缺乏载体的民生工程,很容易沦为空谈。重庆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做到“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比翼齐飞,关键就在于创造了“五个重庆”建设、“四件大事”等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11,(2):12-13
2010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重庆组织工作满意度综合排位由2009年全国第八跃居全国第四。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四项指标得分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分、4.63分、4.65分、4.94分。分列全国第四、二、六、四位。以此为标志,重庆组织工作再次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06,(1):66-66
“十五”重庆城市年人均收入首破万元;“蓝天行动”目标提前完成;重庆启动大规模乡镇机构改革;“东水西调”工程动工;重庆首家农村合作银行落户武隆。  相似文献   

8.
解放军进入重庆后,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接管,建立一个人民的新重庆。重庆是长江上游的水陆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民党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其西南行政长官公署就设在这里。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又从广州仓皇逃到这里。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节节败退,各地反动代表人物、国民党残兵败将、特务匪徒等共数万名陆续汇集于此,妄图与新生的人民政权斗法。寄生在旧社会机体上的一切腐败现象,在这里应有尽有。据我们获取的情报和地下党同志的介绍,重庆虽然人口只有120来万,但敌情社情之复杂确为全国之冠。蒋介石为了实现“建都重庆,割据西南”的妄想,1949年8月和11月先后两次到重庆坐镇指挥。除在重庆市区和周围各县布防重兵外,还特设重庆警备司令部(后改为卫戍总司令部),统辖内政部警察第二总队(约1.8万人)、宪兵第二十四团(约1500人)、重庆警察局警察(约5200人),共2.5万人左右。警备司令部公布“十杀令”,称凡“反抗政府,阻挠政令”、“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造谣惑众”、“聚众暴动”、“煽动罢工”、“鼓动学潮”、“泄露军机”等等,均处死刑。重庆警察局为加强警察的“战斗力量”,从国民党军杨森第二十...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6,(10):71-71
重庆行政问责制“问倒”89名官员;重庆着力打造鼓励金融业发展政策高地;重庆邮政体制改革破局;战胜百年大早重庆市委市政府感谢全市人民;重庆出台措施鼓励民营资本昂首挺进文化产业;重庆全市总动员:执政为民、服务发展;重庆企业开展百日立功竞赛活动;乡里互助 民政部首肯重庆“稻草模式”;为直辖10周年献礼重庆全面整治市容环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21,(6):F0003-F0003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一些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重庆聚集,他们跳出故纸堆,在茫茫大雾中审辨、明思、觉醒、呐喊,为马克思主义在重庆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披荆斩棘,为在迷雾中彷徨的人们执起一盏盏明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