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它是儒家伦理精神在法律上的典型体现。“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该制度逐渐式微和流变,在中国当代的刑法体系中“亲亲相隐”已经被完全抛弃。“亲亲相隐”制度同儒家伦理中的“尊尊”、“亲亲”密切关联,在法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代外国的刑事立法中仍然可以看到“亲亲相隐”制度的相关规定。当代的刑法实践证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会导致制度的某些困境和局限。儒家法律传统并非一无是处,“回采历史”,批判地继承儒家法律传统是我国当下法律变革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人性历来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热衷于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现实中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也往往以一定的人性论为伦理基础。下面笔者谈谈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治理模式——“德治”,以期在法律史的视野下省思传统,为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提供有益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作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治化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法治化的“法”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法”,它是中国打开国门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这种法必然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律必须以社会为基础,面对陌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又该怎样互动和博弈?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国家极力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内在张力来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5.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法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民本思想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对西周初期政治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倡导无疑是进步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神本”走向“人本”。夏商的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神权法思想,巫史文化居统率地位。尤其是商朝,“率民以事神”,①对于国家的政治法律活动,主要也是依据占卜来进行和决定。而商朝的灭亡则使人民发出“天命靡常”②的感慨。商朝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正处于中西方思想初步接触交流的时代,他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思想,使大同世界的人性论基础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人性论不同,显现出了全新的构建原则。同时,作为一个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康有为坚持儒家核心理念,又使其人性论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康有为大同世界思想在中国面临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进行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尝试,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他没有摆脱乌托邦构建者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共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学说给中国社会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说”,统治中国达二、三千年之久,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儒家思想文化已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在儒家学说中,道德的作用被宣染到至极。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说:“以德行仁者王。”孔、孟开儒家之先河,首先将道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视之为行政立国之本。故此,先秦儒家诸代表人物就怎样发挥道德的这种作用都进行了丰富的阐述,提出了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今天,…  相似文献   

8.
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之继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这既是法史学走出困境之必需,也是法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干,而孔子又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对他的...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10.
儒家管理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用人思想主要体现在用人以贤的总体思想、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注重礼乐教化的人才培育机制,察言、观行的人才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得讲究用人策略。将儒家与法家等其它学派用人思想比较的基础上来探析儒家人性论和管理的终极价值目的,可以为当前的识人、用人的难题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性善论构成了贯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始终的一个主导旋律并一再支配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品格与风貌及其发展方向。人性论———对人之为人自我的认识是无论东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同时也是无论东西方涵化形成其法文化信念的一个基本逻辑前提和理论前提。中国古代人性论哲学滥觞于周初道德人文精神之跃动。“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量,则须发展到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在古代中国,这种自觉最早地表现在周初人文精神的初曙上。周人代兴之初其宗教改革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一、传统人伦量刑观与量刑实践 (一)儒家主流思想与量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把人伦的‘伦’看得比人还要看重的文化传统。”。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李钟声认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本于人伦精神,演成道德律和制度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人权思想是人道主义和权利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化、法律、思想,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存在着丰富的人道主义大同精神和人本思想,把这些思想加以引中、发扬光大,可以说就是“博爱”、“民主”、“人权”;同时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与人权思想和人权概念内涵是相联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稷下争鸣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是“国学”的发轫时代,其底色具有齐学色彩。而儒学是“国学”的主脉、鲁文化之精髓。尽管务实的齐学崇尚道法家,但齐文化与鲁文化融合最活跃、最充分,以至最后以齐鲁文化的完整形态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郭店儒家简作为这一时期的儒家文献以楚文字传到楚地,我坚信其传播必然绕不开稷下争鸣。本文从先秦人性论的角度,试图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学讲求“无我”与“克己”的文化价值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限制了社会从所处的习俗与惯例阶段朝向法治阶段的演进,对我国历史制度的选择,以及法律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非正式约束的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程度,将最终决定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英国普通法是多种法律文化混合生成的,具有一种“混合性”的特征。普通法的“混合性”,既指其历史渊源的多样性,也指其法律内容的有机性。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普通法“混合性”特征形成的政治要素,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相通、深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传统、实用主义的法律风格是影响这一特征形成的法律要素。借鉴普通法“混合性”特征及其形成的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混合现有的传统法、苏联法、欧美法等法律文化。在混合过程中,要重视政治权力的积极作用,珍惜传统法律文化,采取实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内涵制约制度的设立及形式。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制度要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关联,其运行机制深受“天人合一”观、报应观、“无讼”的仁政观和盛世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慎刑”法律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法与西方自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文化的演变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观念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只能是相似而已。法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由具体的法律学说、心态所连结而成的运动之网。作为这运动之网上的每一国家的法观念,是独具个体的,这种个体具有相对意义和不可重复的特性。正因如此,本文的写作就不仅是为了比较,而且还在于通过比较,客观估价中国传统法文化在未来的生命力。一儒家伦理法与西方自然法的历史渊源黑格尔曾明确指出过古代中国法律的若干特色:世俗的国家生活决定了法律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关联决定了法…  相似文献   

20.
“慎独”作为传统儒家一种重要的修身功夫,在古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慎独”的根本要义就是要谨防心中欲念萌动的隐微之际,就其实质来讲就是慎心。进入新时代,深入发掘传统儒家慎独思想的内涵,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发,有助于解决党建工作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性修养上可以合理汲取儒家的慎独思想,努力实现“我将无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