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司法理念--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有着明显的价值冲突.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重构过程中,如何满足现代司法制度基本要求和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与平衡,本文认为,从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的长期实践看,在体现其注重司法效率、效益价值的同时,应当重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各自公正、正义价值的实现.基于刑...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是司法活动所要追求的内在价值。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二者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意味着绝对排斥和不可调和性,而是恰恰相反,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是能够互相协调、平衡兼顾的。  相似文献   

3.
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设立是对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具体落实,也是促进我国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有力举措。对于这一项尚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制度,须先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尔后在实践中予以细化和完善,方能更好地发挥其保障诉讼进程和保障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自侦自捕自诉等职权行为一直为人质疑,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的改革促进检察机关加强逮捕职权的自我监督,保证审查决定逮捕的质量,但司法实践中受执法理念、侦查机制、办案水平、检务保障等因素的制约,限制了程序设计的功能,因此应进一步规范逮捕条件,优化检察职权,完善配套机制,健全制裁措施,以保障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的落实,更好地实现逮捕强制措施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5.
司法理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决定着制度的价值方向。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 ,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 ,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等。我国的司法管理制度现代司法理念的支撑 ,存在许多与现代司法理念冲突之处。因此 ,必须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导 ,重构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必要性条件的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很难理解和把握,容易导致执法标准的不统一和执法的恣意。以逮捕必要性审查为核心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在司法实践中运行不畅,遭遇现实困境,这是造成我国逮捕率过高现状的重要原因。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进行了明确列举,有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文章认为,应当结合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其他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使之成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是民主与法治的基本要素,是民主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其中,新闻自由是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推动着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司法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必备要素。但现实中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上演,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新闻法》规范媒体的行为,这使得媒体在报道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虽然两者具有一致性,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一直无法达到平衡.文章通过分析媒体与司法冲突的表现与原因,试图从立法机关、媒体和司法机关三方面入手,构建媒体与司法和谐关系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享有除逮捕之外一切强制侦查方法的自行决定权,易导致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发生;同时我国检察监督存在乏力与滞后的问题。因此,在刑事审前程序中建立相应的司法控制和监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针对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司法控制与监督缺失的现状,对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司法控制与监督的原则和具体设想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未成年犯罪个案开展社会调查成为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法定少年司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少年司法的发展。但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对社会调查的原则化规制以及指导司法实践的具体配套规范的缺失,共同导致这一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调查主体之争的白热化。实际上,调查主体之争的背后是司法权力配置之争。要化解权力配置之争及其引发的后续问题,必须从厘清主体之争的现实和理论成因着手,跨越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的前置性障碍,建立起社会调查必要性评估机制,以共享和制约为权力分享的前提,合理权衡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权力配置之需,结合各地的司法实践需要和司法资源优势,建构起相对统一规范的社会调查主体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法律监督权,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司法公正价值和司法效率价值,我们应当按照“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理念来设计和运作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并由此协调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同时,又保留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原有“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两者抵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和冲突。必须认真对待两者的冲突,顺应刑事诉讼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实现为导向,兼顾司法实践需求,降低法律自身的冲突,避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这一法律原则落空,应提升法官的心证能力,去除对口供的路径依赖心理,实现从人证到物证侦查模式的转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降低非法获取口供的诱因,以实现对两者冲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陪审制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步入现代社会之后,陪审制的价值主要包括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监督等方面。但现实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状况与其确立之初的价值意涵存在紧张关系,为此,有必要结合河南“人民陪审团”改革试点的实践,从人民陪审制模式的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陪审员与法官的分工与制衡机制以及陪审员的责任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我国人民陪审制作全方位的检视。  相似文献   

14.
反映恢复性司法精神理念的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对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主体地位的尊重,寻求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利益价值最大化,它被认为是在刑事诉讼价值多元化的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平抑社会冲突、修复被破坏社会关系、对被害人权益救济的一种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独立、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在实践中呈现边缘化态势,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背离人民陪审员制度设立初衷。因此,在陪审工作中要注意衡平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取向,端正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充分认识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与法官职业的制度结合,重在保障权力制约下的司法独立,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司法效率。同时,应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准入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民陪审员管理体制、优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审判职权配置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实践,有效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法价值关乎具体的司法动向和司法目标的实现。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的价值取向。审判公开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民主方面,彰显了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司法是司法权良性运行的理想状态和科学概括,强调一种平衡、折中、矛盾中的统一,价值追求与运行过程的统一,通过法律至上与人权至上、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司法独立与司法约束、司法精英化与司法社会化、司法刻板化与司法人性化的统一来达致和谐的司法境界。和谐司法理念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现代司法理念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分析,着重从司法中立、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的角度表达司法工作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司法工作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证司法为民。  相似文献   

19.
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由于尚未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 ,导致司法实践对非法证据的处置各地做法不一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作者认为 :应在立法上弥补这一缺陷 ,当务之急则应正视《刑事诉讼法》修改程序条件尚不允许的现实 ,摈弃“价值权衡”理论 ,在“惩罚”与“保障”相互冲突的价值选择上不偏不倚 ,建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以弥补法律条文之空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检察机关如何应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证据制度的挑战。第一部分主要从证据制度、证据规则体系、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应对挑战必须全面准确掌握其内涵及实质要件。第二部分主要从转变执法理念,尊重新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和司法规律,树立监督至上理念和思路,收集、审查刑事证据迎接刑诉法挑战,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修改后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规则,实现司法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