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年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大贪”作报告,“中贪”听报告,“小贪”戴手铐。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力度不够。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力度的加强,不少“大贪”、“中贪”纷纷落网,戴上了手铐,送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个别的甚至被依法处以极刑,得到了可悲的下场。尤其是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因罪行败露畏罪自杀  相似文献   

2.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外出办事,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别去,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她的儿子听了,很高兴,不哭了。她办完事回来,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你不是说了吗,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吗。”夫人说:“我是哄他的。”曾子说:“孩子以父母为师,你这次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骗你的。”夫人听曾子说得有理,就同意把猪杀了。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因讲信用而成就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守信用而身败…  相似文献   

3.
说贪官     
贪官都贪什么 目前被揪出来的大小贪官,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事发前可能有一些荣誉称号,有的是“全省十佳公仆”、有的是“全市人民满意公务员”、有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标兵”……可见,贪官除了贪财、贪权、贪色以外,还喜欢贪荣誉。  相似文献   

4.
贪名者戒     
清朝雍正年间,山西巡抚骆敏以集中当地商贾银两,冒充追缴官员拖欠库银的办法,瞒天过海,骗取了皇上“天下第一巡抚”的御封。不久,事情败露,雍正痛斥曰:“尔等贪名之辈,较贪财小人更令朕可恶”,遂断然斩之。身为一名为官多年的老臣,欺君罔上的后果,骆敏并非不知,然而,名利的诱惑,竟驱使骆敏置性命于不顾,着实可悲可叹。现实生活中,行如骆敏者大有人在。而“制假骗名”则是众多贪名者屡试不爽的“法宝”。他们通过制造虚假政绩,骗取上司信任,进而达到提拔晋升、享受高官厚禄的目的。于是就有了山西运城的“假渗灌”、湖北房…  相似文献   

5.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首“新民谣”,“两会”期间杨志福当着总理的面念了出来。作为政协委员,他的责任感和勇气源自何处?  相似文献   

6.
10年前,被媒体称为“五毒书记”的张二江曾名动全国,在媒体的描述中,这个湖北省天门市市委书记因“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而被冠以“五毒书记”的名号,从而成为了中国贪官录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7.
丈夫救火献身 2007年4月9日中午,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31岁的陈美丽正在给刚刚满月的小女儿喂奶.女儿吃饱后。却不停地哭,她轻轻拍着孩子的背,逗女儿说:“乖乖.不准再哭了,再哭爸爸就回来用胡子扎你……”  相似文献   

8.
醉红尘 《廉政瞭望》2009,(10):40-41
在最近公布的京城反贪“十大精品案件”中,副厅级高官胡平阳受贿一案名列其中。作为政坛明星,胡平阳在情感与道德发生冲突之后,觉得辜负了“红颜知己”。为了弥补愧疚,他居然侥幸一贪,受贿30万元“借给”了“红颜知己”,结果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陈东平 《党课》2008,(5):10-1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民主”都是—个高频词。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党内民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写入党的正式文件,是一个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精辟阐述了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强调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0.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正传》中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把阿Q“比烂比下”的丑陋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谁能料想,时至今日,“阿Q谬论”不仅没成为历史尘埃,还有了新的表现。“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问题严重的多的是”……在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中,不少问题官员就存在这种寡廉鲜耻的“比烂”心态。面对组织的调查,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反过来抱怨组织,以别人的“大恶”来为自己的“小恶”开脱。如,有的贪官在职级上与高的“攀比”,一般干部与科级干部比,科级干部与处级干部比,处级干部与厅级干部比,厅级干部与省部级干部比,这些人比上比下,比出来的结论是“你贪我贪他贪,大家全都在贪”;有的贪官在数量上与金额大的“攀比”,贪了几十万元和几百万元的与贪了几千万元和上亿元的比,这些人比大比小,比出来的认识是“我贪的是人家的零头,根本用不着小题大作”:有的贪官在事实上与问题多的“攀比”,“我查来查去就是一点经济问题,不像人家什么问题都有”,这些人比多比少,比出来的感觉是“他人属于作恶多端,自己只是白玉微瑕”。  相似文献   

11.
旧社会流行一句谚语:“老实是无用之别名”。的确,在旧社会,“老实”是很难吃得开的(在劳动人民中则是例外)。老实人,被看成“窝囊废”。能吹、能捧、能骗、能拍,反而被称为“有  相似文献   

12.
爱哭的朝鲜     
《廉政瞭望》2013,(11):40-41
“哭泣”似乎已成朝鲜的爱国方式,面见领导人金正日、金正恩,哭;阅兵式,哭;庆祝活动,哭;重返世界杯,哭……哭泣似乎早已在朝鲜形成了一种文化,成为表达爱国主义的方式。在这“哭文化”背后,哭的艺术让人揣测困顿。  相似文献   

13.
贪的故事     
王佩 《党建文汇》2011,(7):54-54
跟公务员一起吃饭有三个永恒的话题:房、车、贪。他们谈起房和车固然兴奋,但只有谈起身边哪个小官又落马时才会眉飞色舞。我发现,他们喜欢谈的话题不是大贪大腐,那个自有全国媒体去关注,而是“三小”案件。所谓“三小”是指“小工程、小项目、小干部”。浙江临安市有一个镇干部,被纪委叫去谈话,本来是让他谈谈经济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国有企业的“老板”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老板”们经济犯罪却不时被揭露出来,有的还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案要案。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这类案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呈蔓延之势,很值得人们深思。国企“老板”经济犯罪扫描近几年来,国企“老板”经济犯罪率之高,犯罪金额之巨,几乎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只要人们信手翻阅近几年来的有关报纸杂志,一个个被曝光的大贪、中贪、小贪们的犯罪事实便会映入眼帘。——褚时健,原…  相似文献   

15.
董莎莎 《当代党员》2014,(11):65-67
一个科级干部,短短几年就受贿1060.9万元。一起“村官”窝案,涉及金额竟然高达1.5亿元。一个财务科长,糊里糊涂就敛财800多万元。……近年来,“小官大贪”现象屡现报端,让你不得不感慨“别拿小官不当干部”。  相似文献   

16.
苏轼:腐败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根除之日,当夕是何年。但愿官自律,夫妻共婵娟。李煜:春花秋月流泪了,腐败知多少。昨夜反腐吹劲风,故已不堪回首牢狱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主人改。问君悔泪几多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捕未判时分,最难将息。三番五次串供,怎敌它反腐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满纸忏悔言,一把辛酸泪,都慕贪官好,谁知其中味。辛弃疾:少年不识“贪”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尝“贪”味强出头。如今识尽“贪”滋味,欲“缩”还休。欲“缩”还休,却恨贪水覆去难…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6日。清晨,海城市殡仪馆的上空阴云密布。上千人的送葬队伍伫立在吊唁大厅的内外。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特等劳动模范、海城市感王镇范家村党委书记潘兆魁同志的遗体静卧于鲜花松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如火如炬。哀乐声起,阴云密布的天空突然雨流如注。范家村的乡亲们说:咱潘书记死了,老天爷都要哭啊……雨如注,泪如注,范家村的乡亲们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的好书记潘兆魁……“无论我在不在,那三件事一定得办好……”在范家村,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普通的村民…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9,(4):23-23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把生活作风的分量看得轻了,把它的作用看小了。他们认为,生活作风是小节,领导干部只要做好工作、把握好方向、有本事有政绩,生活作风上“随便”一点无所谓。于是,党的生活作风的要求在一些干部心目中淡化,吃喝玩乐被视为不是什么问题,贪点拿点被视作区区小事。甚至有的领导和党组织,明知道某人屡犯“色戒”、包养情妇,就是因为其工作好、贡献大,  相似文献   

19.
“会哭的孩子”就该“多吃奶”吗?黄伟华“会哭的孩子多吃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他们把“哭”当作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有困难“哭”,没有困难也“哭”,甚至比有困难的“哭”得更动人。举几职务提拔、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困难补助等都要去“哭”“哭”来...  相似文献   

20.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干部将此规律运用到跑钱要钱上,也成了“爱哭的孩子”。他们无灾无难编词“哭”,遭灾遇难放声哭。领导繁忙不乱“哭”,领导高兴放胆“哭”。哭哭哭,直哭得“奶水”长流,受用不尽。有了困难问题,如实向上反映,正常。遭灾遇难领点补助救济,正当。但把跑钱要钱当成生财之道,当成政绩,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它助长了谎报军情之风。无病假“哭”小得利,小病大“哭”得厚利,实际上是对讲真话的人的否定。—————它鼓励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阿哥住在贫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