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中的城乡差别招致了社会的广泛批评,产生了同命不同价的质疑。但由于死亡赔偿金制度是建立在继承丧失说的基础之上,所以目前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主要缺陷在于定额化的死亡赔偿金制度抹煞了个人之间的区别,从而违背了死亡赔偿金制度原有的填平损失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死亡赔偿金中“同命不同价”规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起"同命不同价"的案件受到各方的关注和争论,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人身损害赔偿金中的死亡赔偿金的若干思考。本文从"同命不同价"这一现象入手,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赔偿标准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对现行死亡赔偿金的若干质疑和思考,以期助益于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侯昶  刘创新 《法制与经济》2009,(10):16-17,19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同命不同价”法律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8年初的韩国利川冷库爆炸中,遇难中国同胞家属平均获赔300万元人民币。反观我国通常十几万、几十万元的死亡赔偿金,显得缺乏人文关怀。巨大的差异,值得对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反思。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建立,对受害人近亲属获得物质赔偿,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公平性、平等性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主要考虑受害人收入水平,来进行赔偿的制度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入手,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赔偿标准。同时为了解决死亡赔偿金的公平适用问题,应当考虑赔偿基金由国家暂时代为支付。  相似文献   

6.
确定死亡赔偿金标准应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基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立法对死亡赔偿金标准作了不同的规定,各地法院对这些标准又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同类案件的不同处理,引发了同命不同价的质疑。死亡赔偿金是受害人生命价值的物质体现。死亡赔偿金作为生命权财产内容的货币表现,就是生命在法律上的价格。能够反映和影响生命权财产内容的赔偿标准,都具有合理性,但要在死亡赔偿金制度中合理运用,则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可以采取定额计算的办法,但必须考虑到死亡赔偿金本质上体现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我国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不宜一刀切。规范并逐步扩大法院对死亡赔偿金的裁量权,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2,(13):249-250
整个死亡赔偿金制度都是围绕着死亡赔偿金这一基础概念构建起来的.如何界定死亡赔偿金,将直接影响到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请求权主体、赔偿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纵观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实践层面,抑或学理层面,都对这一概念的界定、称谓模糊不清,甚至相互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
死亡赔偿金只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他不是对生命权损失的赔偿.生命本无价,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给生命以金钱的定位,无论是"同价"抑或是"不同价"皆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本文分析了死亡赔偿的性质,并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分析,揭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他们的民事赔偿权利被大量削减,最高人民法院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变相剥夺了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被害人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权利、被害人及其遗属索赔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权利。因此十分有必取消不公平的相关司法解释,恢复刑事被害人应有的民事赔偿权,并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金额、补偿资金来源、补偿程序等分别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是,由于有关司法解释对附带民事诉讼和独立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作了限制性区分,对物质损失的范围认识不统一,以至于不少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是否包括死亡赔偿金有了分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交通肇事致无名氏死亡的案件越来越多,有关无名氏被害人因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后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也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谨就因交通肇事致无名氏受伤或死亡后,其民事赔偿部分的原告主体资格、赔偿标准、赔偿金之处理等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支持当事人提出的死亡赔偿金做法不一.有关法院以死亡赔偿金是精神损害赔偿,或认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死亡赔偿金之间接物质损失,或者以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为由不支持死亡赔偿金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我国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统一支持死亡赔偿金的适用,以尽快结束死亡赔偿金在我国附带民事裁判中适用不统一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阐述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指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理论支撑,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存在的不足。通过比较定额化死亡赔偿金以及以收入损失为中心的死亡赔偿金优劣,抛开"同命同价"的幻想,正视事实上的"同命不同价",力求寻找解决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存在问题的办法,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继承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死亡赔偿金制度是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死亡后,法律规定赔偿给死者近亲属的一项法律制度,死亡赔偿金对受害人近亲属的利益关系重大,因此制定完善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将有利于死者近亲属利益的保护。本文通过明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提出制定统一的死亡赔偿金标准的建议,以示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5.
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关于城乡差别的死亡赔偿标准引发了社会对"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质疑。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系采取"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制度,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所以"继承丧失说"是导致"同命不同价"问题的理论根源。"死伤损害说"是批判包括"继承丧失说"在内的人身损害差额化赔偿的一种理论学说。该学说主张将死伤本身作为损害加以把握,将生命被剥夺本身作为一项概括的非财产损害,且对体现生命价值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应努力地实现类型化和定额化。摒弃死亡赔偿的"继承丧失说",转而以"死伤损害说"实行死亡赔偿金城乡一体的定型化,是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6.
侵权死亡赔偿制度是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是法院公正裁判的重要标尺。只有不断完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明确赔偿项目,明确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相互关系、统一赔偿标准,才能有效避免司法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维护法治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惠秀娟 《法制与社会》2013,(22):234-235
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公平,公平又包括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多起涉及机动车事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同名不同价"的死亡赔偿案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最高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采取的是城乡二元制死亡赔偿标准,这种形式上的不公平易引发实质不公平。本文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入手,分析我国死亡赔偿金的赔偿现状,探讨符合实质平等的死亡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人身损害赔偿就权利性质上讲,是一种请求权。我国现有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法律规则存在常规项目之规范并不统一、致残与致死的损害赔偿标准不完备、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够精确等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完善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法律规则制度上应当着力加强赔偿标准的统一化、死亡赔偿标准的合理化、以及精神损害抚慰标准的具体化三个方面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相似文献   

20.
死亡赔偿金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能否得到支持,司法实践中并不统一。将死亡赔偿金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已具有正当性,主要理由是死亡赔偿金为物质损失已成为共识,立法层面也为死亡赔偿金判赔预留空间,民事责任优先和死刑慎用理念的普及、审执分离司法机制的施行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下社会道德观的进步、死亡赔偿金纳入赔偿范围的司法实践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