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劳动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和谐是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协商、调整、让渡,是劳资“共赢”,是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共生”。通过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价值取向,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能代表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工会,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逐步推行企业劳工标准认证等举措,构筑协调、合作、共赢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与其它社会关系和谐一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为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工会的神圣职责,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企业工会在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我国政府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以社会整体价值观转变为基础,以强化制度、政策、法律为手段,以发展工会为依托,以建立多方协调机制为辅助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的劳动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解除正在逐步转向由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关系的主体与内容在变化,不同所有制中的劳动关系在发展,各种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在转化,这一系列的变动导致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加。《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有法可依。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体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逐步实施,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并给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 变化之一:劳动关系的主体明确了。在市场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同劳动者建立与确认劳动关系的必备程序。《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法》在总结1986年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劳动者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劳动合同制实施以来,对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劳动部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这就必然使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在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必然产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其劳动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将得到彻底的冲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8.
韦龙义 《世纪桥》2007,(6):54-56
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在质上体现劳资双方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否平等,在量上体现劳资双方在产品分配上是否公平,这种平等和公平的统一,是它质和量的统一,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协商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兼顾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程序、方法及机构和组织体系的总和,其本质维护劳动法的具体实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内部机制主体主要是劳动者、工会和雇主组织之间的互动或者说是博弈,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外部机制即调解、仲裁、诉讼和监察等法律行为。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适应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特点的客观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状况,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健康的和谐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团场初步建立了新型劳动关系,逐步建立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积极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劳动争议处理开始纳入法制化轨  相似文献   

11.
《广东党史》2011,(8):F0003-F0003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原广东省企业协会)是1980年经广东省政府同意成立的第一个全省性、综合性、经济类型的社会团体。2002年4月省政府授权广东省企业联合会代表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建立省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足省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法定雇主组织代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后危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体现在劳动报酬、劳动需求和劳动心理三个方面的后危机现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后危机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要构建包括利益共享观、工资共决制、激励方法、心理契约、三方协调五方面内容的应对策略,使后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组织形态、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关系由过去的行政化、固态化向市场化、契约化转变;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加快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劳动关系由过去的长期化、单一化向短期化、多样化转变;随着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劳动关系由过去的稳定化、简单化向冲突化、复杂化转变。劳动关系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加之政策法规上的不尽完善和具体操作中的人为偏差,使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在劳动就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经营者与劳动者逐步分化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的逐步形成,是劳动者阶层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的形成以及企业的产权形式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处理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下的“主人翁”到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单位体制、管理措施等,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被管理和直接生产是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征。为适应这些变化,劳动者在心态上也经历了一个抗拒、调适、默认乃至认同的复杂过程。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从行政关系到经济利益关系的转型,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应当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如此,才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体现在劳动报酬、劳动需求和劳动心理三个方面的"后危机现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后危机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要构建包括利益共享观、工资共决制、激励方法、心理契约、三方协调五方面内容的应对策略,使后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俊杰 《求实》2013,(1):49-52
利益协调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当前,企业与劳动者利益矛盾,既有经济性的,也有非经济性的。协调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要做到经济利益协调与非经济利益协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工会与企业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法律赋于职工和工会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贯彻《劳动法》和全总确定的工会工作总思路的具体措施,也是天富电力集团公司工会配合行政共同做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企业改革、建章立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建立企业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规范企业与职工双方的行为,增强双方的合作,共谋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一师一团工会认真贯彻全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进一步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与社政科、经管科、社保中心三方协商机制,进一步协调劳动关系,从整体上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  相似文献   

19.
维权保障     
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特点有哪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是由我国劳动立法规定的一种企业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它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导下,通过推选等方式产生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照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遵循一定原则,调解处理本企业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协调和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良性发展。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调解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其调解活动具有法律规定性。处理争议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适用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依据,即基本法、劳动法律、劳动法规、劳动规章、劳动政策、企业规章、劳动合同。但是,企业调解组织的群众性,以及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