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道德权利是全体社会成员作为一个人,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道德理念、原则与规范所享有的社会权利。传统伦理学把义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否认权利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论断适用于一切权利义务关系,也包括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确认道德权利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与发展传统伦理学思想;契合"走向权利的时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促进我国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中叶,一门新学——生态伦理学问世。生态伦理学是和传统伦理学相异的伦理学的分支之一。传统伦理学、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康德的伦理学、穆勒的伦理学,还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究其实质均属于人际伦理学的范型。在传统伦理学中,善恶等道德观念;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道德范畴;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道德原则;勿偷盗、勿奸淫、公正、友爱等道德行为规范,都主要是针对人与人(或人的社会)的关系而言的。一句话,它是关于人际道德的学说。生态伦理学则不一样,它把伦理学的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现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把道德待遇、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类自身扩大到自  相似文献   

3.
萨·巴特尔 《前沿》2006,3(1):189-192
民族伦理学是专门研究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基本属于描述伦理学类型。民族伦理学要成为真正的描述伦理学,首先必须全面、客观、系统、科学地描述各民族的伦理道德现象;其次要通过伦理道德现象的综合分析,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道德关系,正确把握各民族的道德语言、道德思维和道德习惯等民族道德本质化的内容。前者可称为浅层民族伦理学,后者可称为深层民族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漫谈荣与辱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荣辱观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来就把荣辱看得很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这些都说明“荣”“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学是伦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道德社会学与伦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作为“方法科学” ,为研究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原则 :实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合理价值性原则。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方法原则 ,对伦理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而称誉于世。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的先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认识、改造自身、认识和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伦理学界的工作者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坚持“三个代表”,就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三个代表”与集体主义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个代表”是判断人的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向善与否的一个根本性标准;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三个代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范畴的伦理学维度是双向的:横向伦理学维度与纵向伦理学维度.横向伦理学维度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范畴所包含的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方面以及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与其他内涵之间的关系;纵向伦理学维度是就人的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的历程来说的.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原则的日益至善与人的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的相辅相成集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纵向伦理学维度.  相似文献   

9.
<正> 一、新行为观人的一切行为,按照伦理学眼光,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型,即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这五大类型行为,均循由四大行为规律而发展变化。①行为原动力规律;②行为目的规律;③行为手段规律;④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唯有“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才可能是每个人的恒久行为:而其余四类(即“无私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便都只能是每个人的偶尔行为。这个规律,实际上是前三大行为规律之总合。所以可称之为“行为总规律”。这就是优良道德赖以竖立其上的四大行为规律,这  相似文献   

10.
齐玉生 《前进》2006,(8):47-48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强烈的继承性,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在阶级社会中,主流荣辱观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如奴隶社会中奴隶无人格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都是带有鲜明阶级性的荣辱观。但是,千百年来,一些关于知荣辱、明礼教的先进思想,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的思想,却跨越了时空界限、超越了阶级利益,历经千年生生不息,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传统荣辱观进行了合理的继承,并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个务必”、以德治国、“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等。而“八荣八耻”是我们党面临新形势、结合新任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新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一经提出,便转变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真是得人心的事情最容易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试论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伦理学的研究中,民族道德的属性结构直接表现为道德的民族性和民族的道德性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民族性和民族的道德性可以成为民族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民族伦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建构。一、道德的民族性民族伦理学研究民族道德现象,首先...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伦理学会、日本国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伦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九次中日实践伦理学讨论会,不久前在武汉举行,主题是企业伦理实践。到会的50多位中日学者专家,围绕主题从伦理与企业;伦理、企业与家庭;伦理、企业、社区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伦理塑造是企业建设的必然内容1、生产经营中必须具有伦理理念。杨清荣指出,在企业管理中,伦理“解决的是深层的问题,因此对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企业有序而有效地运作,有着经济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及无法具有的功效。”韩东屏认为,市场经济既容易作恶,也容易行善,向善之舵是“大众行为的调控体系”,应“走向道德”。(日)丸山敏雄论述了“心灵时代的伦理经营”。他认为今后人的意识的变化方向是:“第  相似文献   

13.
论知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国成 《今日浙江》2006,(11):22-2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  相似文献   

14.
张金录 《前沿》2004,(10):24-2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 ,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 ,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 ,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 ,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荣辱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伦理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思想保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作为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社会道德观念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古代先贤哲人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荣辱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荣知耻、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为人之本。朱熹说,知耻乃做人之本…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又是对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荣辱观念,古已有之。“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名言警句,都说明古人对于荣辱的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新时代的精神为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悬壶济世的医者都被誉为人民健康的卫士。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医务人员却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一切向钱看,诚信缺失,是非不清,责任不明,服务意识淡薄。这些疵点不仅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体系,更损害了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导致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乃至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古人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胡锦涛总书记适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19.
人类的“堕落” 有学者这样描述原始儒家和犹太教道德的相似之处:“犹太教是一种典型的主流伦理学体系,它不是康德式的孤独个人立于宇宙中按理性原则自我选择,而是由民族国家立法者为民族国家的利益,从那里秉承绝对命令,一次性确立各个方面的道德原则。这些极为详尽甚至有些繁琐的律法,与中国的礼一样,在后世常为人非议,认为僵硬、可笑、外在、形式主义,但律法——礼文化有其优点,它使道德生活化或美学化。  相似文献   

20.
试析康德的道德义务论江云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等人,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道德范畴,但他们都是把道德范畴从属于哲学范畴体系的。直到近代,康德才第一次从伦理学意义上对道德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