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生产关系概念无疑起着中心轴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于经济学知识的不足,马克思还没有达到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以至借助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来阐述历史的变迁,虽然由此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但在很多具体理论上还存在着不足。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达到了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上的重大突破。这些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系统的运用和阐发,从而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一方面他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并且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却认为只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阻碍作用的另外一种现象,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时,同样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和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执政党对经济工作,乃至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工作的正确领导,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深刻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长期反复的斗争是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构成了理论立足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生产关系批判延伸到生产力批判,这虽然推进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深度,但物化理论本身却面临着两大困境:即当社会及其意识结构完全被物化时,阶级意识何以形成?即使形成了阶级意识又何以能够获得变革现实的基础?卢卡奇的深层理论难题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一个辩护》一书开启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作者运用分析哲学的语义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生产力首要性命题进行了说明。首先他认为生产力是指生产能力, 而非生产的力量, 因此劳动力是确切的生产能力, 劳动过程不是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不能归入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关系, 也未必有法律上的关系。其次他认为生产力首要性命题是指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明的, 而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也是单项的而非对称的。另外柯亨过分强调了人性稳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哲学教科书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与马克思著作中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区别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要注意的方法以及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新质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作用。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从四个维度分别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主体特征、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技术特征、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特征、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全方位渗透融合,不断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经验"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都是和生活与历史相同层次的概念,此两概念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共同的对于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毫不妥协的反叛姿态,使杜威和马克思共享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但这两个概念从根本上来讲是异质的:不仅二者的内涵不同,它们的主旨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的“两种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即一种理智、合理、普适的发展理念,最终须落实于生产上,是把人类内在固有之尺度运用于对象上的结果。"科学发展观"问题也应从此"尺度"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有马恩和先辈领袖们作理论后盾,可简单地概括为"人是目的"和"物是目的"!人是目的、物也是目的,"尽人性"亦要"尽物性",物性与人性于此而相悦无碍,相得益彰,这就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直存在着"阶级斗争"、"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大理解模式。这三种理解模式以马克思思想的部分内容概括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内容,并反对对马克思思想的其他理解模式,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独特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思想的三大理解模式,即阶级斗争模式、生产力模式和以人为本模式,并形成了与此相符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综观人类历史,人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服从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关系,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关系.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是人怎样善于协调和利用自然.生产力概念的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推导出马克思价值生产函数。这一马克思价值生产函数由活劳动复杂度因子、物化劳动复杂度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以及弹性因子组成。由这一生产函数可以推导出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有活劳动型技术进步因子、物化劳动型技术进步因子、资本增长因子、劳动力增长因子等,这些因子及其组合可以很好地刻画各种类型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任何"任务"的提出都有其社会的内在必然性.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任务"产生和解决之论断的理论阐发,揭示出社会生产力在其中的决定作用.由此我们通过分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之"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决定这一"任务"之"提出"的现实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当前我党"根本任务"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发展,即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推动着生产向前发展,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就要停滞。因此,现存生产关系的存在和改变,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以现存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决定的,如果现存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进步的,就有存在的条件;如果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落后的、反动的,这…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是对生产力性质的科学界定;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刻揭示;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特别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对唯物史观的误读,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科学性、当代性。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总结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在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思想一直存在着"阶级斗争"、"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大理解模式,它们以马克思思想的部分内容概括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内容,并反对马克思思想的其他理解模式,并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独特作用。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思想的三大理论模式,阶级斗争模式、生产力模式和以人为本模式,并形成了与此相符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是反对财产制度的,但他的理论体系却有利于弄清财产在社会演进中的作用。马克思关于商品和财产独特性的解释,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产权的发展进程和深刻内涵,特别是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产权法与经济变化之间的联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从有形物到抽象物,劳动从体力劳动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脉络与使命。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性质的分析、个体资本家行为的分析及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分析对深入理解和把握知识产权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产力概念的认知误区与校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铁蕾 《理论前沿》2008,(15):28-29
本文以当今文化生产力研究中所存在的概念混淆、概念模糊、概念抽象问题为讨论前提,通过解析三大认知误区的主要成因,在提出文化力分类/分层概念假设的方法论基础上,作出了细分文化生产力的初步设想。希望能以此佐助政、学、商界尽快穿越上述认知误区,使“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宏愿足以始于具体.终于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