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认为,一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个讲故事的方式,经验性传说性故事和小说构成性故事是两个范畴。小说构成意义上的故事应该以严密的逻辑关系推进情节的发展。加强逻辑推动力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繁荣。故事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王安忆的"故事和讲故事"观点是对小说本质的觉悟。  相似文献   

2.
刘晓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3):144-144,F0003
沈从文在小说《灯》里改变了叙事策略,他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模式,一方面运用反讽手法对老乡村儿女的不合时宜予以讽刺,另一方面,他又在故事结尾抹杀了故事的真实性,特殊的叙事策略造成了虚幻的氛围,这正是他游走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的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统战文化归根到底是凝心聚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扩大统战文化影响力、助力画好最大同心圆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分析讲好中国故事对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重要意义,旨在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使命感和思想行为自觉;二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要讲好什么样的中国故事,重点阐述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内涵,旨在明确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的着力点;三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要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建议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旨在实现统战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叙事文本的故事依托时间安排去运行。时间在构置文本时 ,竭力使所述的故事完满丰富。孙逊在《在黑暗中狂奔》中设置了五个小节。各小节构置的是一系列故事 ,它们的行动者一会儿并列分立 ,一会儿交织在一起。作者“我”与叙述的故事的并置结构也是《在黑暗中狂奔》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前故事化报道策略在各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广泛运用有着多重原因,如观众的收视喜好的变化、媒体竞争的加剧、故事化报道策略本身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电视事业自身发展带来的传播观念的变化等。但故事化报道的不当运用也导致了时效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流于肤浅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质量和水准。因此,故事化报道策略的运用要求新闻工作者们必须严格把关、适度“故事化”,并在故事化过程中牢记新闻的本质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赫拉利在谈论人类史时提出了虚构故事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之成功实际上是依托不断创作出来的虚构故事。由于大家都接受了一个故事所表述之内容——涉及组织规则、程序、行为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于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基本信任。虚构故事的功能是全方位的,遍及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但是,虚构故事的本质是虚假的,因此具体的故事并非永恒,而是变化着的。人类合作的力量取决于真相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赫拉利的虚构故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借鉴作用,用意识形态理论来对其进行透视,可以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发生学的阙如,一是政治经济机制的阙如。  相似文献   

7.
骄傲的左手     
不记得是从哪里听到的故事了,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这是一个少年和他的老师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实践系统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搭建出中国故事的"四梁八柱",进而阐述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系统论的视角下,从国家统一、中华文化和民族振兴三个维度系统诠释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树立中国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故事"知、讲、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故事"与"话语"关系的两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提出"故事"与"话语"的区分,主张故事独立于话语.解构主义叙事学家反对"故事"与"话语"的区分,主张话语力量创造故事.结构主义叙事学是在存在物的意义上使用"故事"与"话语",而解构主义叙事学是在存在的意义上来使用"故事"与"话语".这是"故事"与"话语"关系的两个层面,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0.
曾经读过一则关于厨子的故事。由于时间久远,忘记了是中国厨子还是外国厨子的故事了。故事说:有一个厨子,每次给主人家干活,总是将主人家的鸡鸭鱼肉偷一份装进腰里带回家。有一次,在自己家里操刀干活,也将一块肉装进腰里,恰恰被他老婆看见了问他干啥,他说:“我忘记在自己家里了。”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化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提到卷首来开宗明义。又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化人物和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故事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生命。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故事”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内容、载体和工具,是国家形象的呈现,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要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与方式。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短视频故事化叙事使大众对信息易于接受,但短视频故事化叙事存在政治性与娱乐化程度难平衡、同质化内容溢出、语境差异导致的“对空言说”困境、故事化叙事策略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重视“道”与“技”的双重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素材选择;增强故事创意创新力;通过翻译转化突破语境之困,从而不断化解短视频故事化叙事的困境和难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博物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在主体、内容、方式及效果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演进趋势:角色衍化从“一元主导”走向“多元联动”,内涵更新从“传统溯源”走向“与时俱进”,方式表达从“扁平化叙事”走向“立体化解构”,价值转变从“故事文本”走向“情感共振”。高校博物馆应当更加主动地把握好时代机遇,在故事主体的选择获取上,联动多元主体,提升主体讲述效能;在故事内容的概念生成上,重构展陈资源,推动内容与时俱进;在故事方式的表达形式上,搭建多维矩阵,丰富叙事载体;在故事效果的传播扩散上,精准靶向传播,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广西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通过社团交流、科教文卫交流、公共媒体交流等方式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扩大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在面向东盟文化交流与海外统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提高中国故事精准国际传播能力时,地方应提高主动性,增强域外网站及平台的传播主动性;创新传播形式,发掘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态地讲好中国故事;尊重“他者”的文化传统及思维习惯,推进区域国际形象的区域化及分众化表达;灵活运用信息传播技术,提高国际传播的效度和精准度。陕西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作为陕西外宣工作的重点,也是中国故事精准国际传播区域性实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汉武故事》是我国较早的一篇以西汉武帝为主角的小说,主要记叙了汉武帝一生由求仙到悔悟的经历,旁及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能为人们研究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一些旁证资料。长期以来,《汉武故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围绕《汉武故事》的作者、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人物故事及传说诸方面,人们积极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证据故事     
这是一本针对问题式证据法课程的理想参考书。本书再现了证据法上一些最重要、最耐人寻味的判例以及这些判例提炼的原则,囊括了顶尖的证据法学者探时标志性判例背后故事、阐明证据法原则的文章。在这些证据扮演突出角色的判例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现在,本书把这些故事,以及相关证据规则的适用、发展和重要性,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8.
<圣经·创世记>不仅是有关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形式的创造过程的叙事,还包括了对家庭等级、男女关系等人类社会秩序的创造故事.在围绕着早期几位族长的成长故事的叙述中,几位族母--他们的妻子--的故事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在女性始祖"生子"的故事中,处于叙事核心的妻子/母亲们似乎不过是被一步步套上了一层功能性外衣--即为男性社会通过生育传承父系子嗣.她们的成功生子不但没有使她们生育能力得以彰显,相反,生育能力成为了评判她们道德水准的隐性标准,并继而成为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天然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融“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强化信仰生成的必然要求。本文对融“聂耳和国歌故事”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资源和实践教学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融“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圣经·创世记》不仅是有关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形式的创造过程的叙事,还包括了对家庭等级、男女关系等人类社会秩序的创造故事。在围绕着早期几位族长的成长故事的叙述中,几位族母——他们的妻子——的故事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在女性始祖“生子”的故事中,处于叙事核心的妻子/母亲们似乎不过是被一步步套上了一层功能性外衣——即为男性社会通过生育传承父系子嗣。她们的成功生子不但没有使她们生育能力得以彰显,相反,生育能力成为了评判她们道德水准的隐性标准,并继而成为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天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