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华侨的历史根据《华侨经济年鉴》(1970年版)的统计,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侨有十一万人(另一种说法是十四万人)。然而,这个数字是指持有国民党政府护照的华侨人口。如果从“华侨是不具有当地国籍的中国人”这一定义出发,那么菲律宾的华侨人口可以说是有  相似文献   

2.
华侨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迄今对“华侨”一词的来源与应用尚无统一的认识,以至对华侨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华侨史研究的对象,分期以及现代华侨问题的研究都有影响。本文探讨“华侨”一词的起源与作用,仅为个人意见,就教于华侨史研究的同仁。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部法律,都非常重视法律适用对象或称法律调整范围的制定,而且多把它列在立法指导思想、目的或意义之后的第二条。《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作为适用归侨、侨眷这个特殊群体的法律,同样很重视对本法适用对象的规定。其第二条规定: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本法所称侨眷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姊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该规定有以下含义:   (一 )华侨的…  相似文献   

4.
“不知道曹燕灵是谁?——你在丹麦真是白呆了!”这是丹麦华侨华人中真实流传着的一句话。 “曹燕灵这个人很厉害,她可是第一个当选欧洲华侨华人联合会筹委会主席的女性。”认识曹燕灵的侨界朋友这样评价她。  相似文献   

5.
梁志明 《东南亚》2011,(4):44-52
毗邻中国、华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是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的重要海外基地,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在海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东南亚的华侨又算得上是参与最深,贡献最大。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东南亚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翘首期盼着中国华侨博物馆早日竣工,早日开馆欢迎四海宾朋。几百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和丰功伟绩,辛酸苦难和奉献精神及成长发展,都将在华侨博物馆里得到实物和珍文美图的见证和张扬。“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华人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对于所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于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均将进一步昭然于世。  相似文献   

7.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有一个词很流行,这个词是“觉悟”.只不过特指是“政治觉悟”、“阶级觉悟”。今天,“觉悟”这个词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近于消亡,连某些追求时髦号称信佛的人.也对“觉悟”这个词很陌生。殊不知这个词恰恰是舶来的佛学术语.与此一并传来的还有“世界”、“幸福”、“刹那”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领导辛亥革命,则是他一生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丰功伟绩。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出于爱国热情,纷纷参加革命活动,尤其是南洋华侨对于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同时辛亥革命是继1905年俄国革命后在东方发生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但打破了帝国主义利用清朝政府奴役中国的迷梦,结束了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且还有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3月袁世凯窃居总统职位,到1916年6月袁氏死去,中国大纽上进行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激烈斗争,这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进步力量一起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共和制而进行的一场殊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海外华侨是孙中山革命派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为捍卫共和、反对专制独裁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功绩并不亚于在辛亥革命中所作的贡献。历史雄辩地说明,华侨是  相似文献   

11.
华侨支持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一小类目的文章,与上述有关华侨在各侨居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的文章有密切联系。大部分文章是论述华侨支援辛亥革命、北伐,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由于这一课题领域的政治敏感性低,加之研究者手头的文献资料浩瀚丰富,这类文章的数量十分可观(91篇),其中一些文章、特别是论述华侨支持抗日斗争的文章,质量是很高的。例如,骆明卿系统地叙述了菲律宾  相似文献   

12.
对世界华商网络的阶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9~12日于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是一个民间性的非政府论坛。韩国总统卢武铉在开幕式上致词说,华商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影响深刻的“经济体”。华商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华商网络和中国历史进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华商概念的演化华商概念有一个演化过程。20世纪以前的中文典籍中,“华侨”一词今可考者,最早见于晚清时期1883年郑观应呈交李鸿章《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古订合同》一文中,但少用,更多用“汉人”、“唐人”、“闽粤人”、“内地民人”、“华民”、“华工”、“华人”、“华商”等,其概…  相似文献   

13.
市中立市今年,接连第三年,我在华侨火山度过亡人节;因为,母亲逝世,已经两年多了。华侨义山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华侨义山是蜗尼拉市的“市中之市”CitywithinaC心,正如紫禁城是北京的“城中的城”一样。如若说,菲律宾这个国家也有八景的话,毫无疑问的,华侨义山应该是其中最奇特的一景,因为这是国内外观光游客到了眼尼拉,总要一游的名胜,许多足迹遍天下的游客,都摇头赞叹:世界上,没有第二处,像菲律宾华侨义山这样的坟场2亡人节,在菲律宾华侨社会,是一个同样的奇特日子。亡人节是一年之中华侨最大的集合的固定日子。每年到了…  相似文献   

14.
(四) 革命活动的成功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如果没有华侨的支持,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另一样。因此革命号召力如何是华侨大规模捲入辛亥革命的关键问题。革命派在争取华侨支持方面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革命派要获得华侨支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华侨对革命思想不是格格不入就是冷漠置之。在革命前,华侨一般都持保守的观点。普遍崇尚孝悌、贞  相似文献   

15.
“华侨农场”,这个对年轻一代略显陌生的名词,其实蕴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侨华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甚至于人身安全也遭到了严峻挑战,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大批华侨选择回归祖国怀抱。为了妥善安置回归的同胞,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华侨农场应运而生。其中,广东省共设23个华侨农场,让来自24个国家的6.9万名归难侨从“漂泊无根”到“落地归根”。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东南亚”这个词,按照一般的理解,它是指包括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九个国家的地区。在历史和政治的学术领域中采用这个词,至少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7.
“日理万机”这个词,对于曾纪奋来说一点也不过分。为了一个小时的采访,记者追踪了整整一个星期,他操广东口音,中等身材,看上去只有50岁左右;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彬彬有礼;在那平凡而坚毅的面庞上,双眼炯炯有神。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我在本刊发表了一篇《华侨、华人国籍政策问题之我见》,引起社会上一些人士的关注。这里,就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就教于读者。关于“华侨越少越好”的提法“华侨越少越好”这个提法,据查有关资料出自于60年代。这是针对当时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提出的一个积极的设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清朝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原则的国籍法,即不论出生于何地的任何儿童,只要其父或其母是中国人,他们均属中国公民。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国籍法,又承袭了清朝政府基于血统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与泰国中华总商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 18 6 0年起 ,清王朝在它的晚期 ,改变了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 ,就是鼓励和提倡华侨华人在定居地广泛建立中华商会 ,以促进当地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 ,商会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根本上说 ,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清政府“振兴实业”新政的产物。①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传统是重农抑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 ,商人居于末位。历代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以农为本”的重农轻商政策 ,以维护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这个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直到鸦片战争后 ,西方国家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到海外去的历史,其发端是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可以说,从有海外交通贸易时,就有因贸易原因而“住蕃”的早期华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向海外移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历代王朝对华侨出国一般都持禁止的态度。但一般说来,明中叶以前,华侨出国规模小,数量少,时间上间歇性大。统治阶级制止人民出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制海上贸易。因此,只是在总的方面规定:不许民人私自出海贸易,对华侨出入国不太重视,对华侨出入国的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