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需要遵循其固有规律积极稳步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3.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状况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全社会具备法治思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了法治体系的概念,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5.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论述了法律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批判了法律永恒论、法律万能论、法律本体论等观点,从而形成了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马克思解构了法律的权威,撕下了法律独特论、法律公平论的虚假面具,肯定了法律的意识形态性,他认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马克思认为,并非要在社会中清除法律,而要规范法律的运行,消解对法律的盲目崇拜,重构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社会主义能理性地看待法律,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让法律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有助于人们思考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各方面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文明程度,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罗志坚  万高隆 《求实》2012,(8):21-25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众所周知,我国也顺应潮流选择了法治之路.但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率先垂范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仅靠领导干部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以身作则带头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吴忠海  吴赫笛 《求实》2008,(4):80-83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所普遍追求的治国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的和谐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以邓小平法治思想和十五大依法治国精神、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以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大法治建设的力度,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建立良好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的培养,去促进和实现和谐法治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基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围绕着“法治浙江”有许多关于法治建设的深沉思考和重要论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法治理念论、法治本质论、法治与德治互补论、立法基础论、依法行政论、司法公正论和法治社会论。我们从中探掘其思想的实践渊源、理论渊源和文化渊源,看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与其进入中央工作尤其是担任总书记后形成的“法治中国”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历经几千年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科学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自近代以来,我国在走向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艰难转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有漫长人治传统的中国,实现法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各种深层因素,为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建设,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11.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不断深化,是将法治共性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善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教育内容比较陈旧、方式方法相对僵化、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薄弱环节和问题。应建强法治教育课程主渠道,丰富完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法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强化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推动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是落实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法治文化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构建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应强化宣传教育,树立法治信仰;加强文化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积极厉行法治,形成法治风尚。  相似文献   

14.
法治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是政府与人民合作下的"依良法而善治"的政府。法治分为实体法治和程序法治,相对来说,程序法治特别是行政程序法治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要实现行政程序法治,首先必须要有行政程序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行政程序法典化方面作出努力,同时,要强化公民的程序意识,以求突破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瓶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法治建设既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就地方政府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地方政府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望对目前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并针对目前地方政府法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钱颖萍 《探索》2015,(1):155-159
法治文化建设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作用,因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与道德的契合,而法治治理中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治理加以弥补。道德对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培养以及法治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培育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础;其次是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第三则是通过道德的宣传提升民众的守法意识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和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作为西方和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点存有异同。在法治与人治方面,他们共同主张法治优于人治,但亚氏主张法治与贤人政治的统一,而法家则将两者完全独立看待;在法律的性质方面,亚氏主张实行良法,而法家则未能区分法之良恶,但两者都充分肯定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在法治的目的和终极目标上,亚氏主张法治是为了追求城邦的"至善",而法家则带有浓厚的封建化色彩,但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国家政权。因此,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和成因,不仅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法哲学传统,而且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19.
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崇尚法制权威,坚持依法治党的执政党。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员法治意识强,党内法规健全,并将法治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需要,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也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我们党长期倡导法治,我国依法治国已取得积极成果,其他国家和政党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为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良好条件。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将法治贯穿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法规体系,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法治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突出表现在两个"第一次":一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法治问题。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