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陔余丛考》是赵翼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就史书编纂进行商榷,评判史家得失,提出了关于历史编纂学的思想主张.赵翼的历史编纂学思想丰富、见解独到,虽有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文章主要围绕《陔余丛考》中有关历代正史体例、书法、文字表述三方面的评论来探寻和勾勒赵翼的历史编纂学思想.传统历史编纂学在清代进入反思和总结阶段,探讨此时有关学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研究清代历史编纂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有其必然性,所有朝代的衰亡都有其规律性,其原因大都无外于内忧与外患诸力所致。重读明史,感到明朝衰亡更具典型性。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明朝的衰亡,衰萌于嘉靖皇帝朱厚熄,实亡于万历皇帝朱翊钧,直接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相似文献   

3.
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在"以禅喻诗"、"以禅论诗",而参禅之"法"在"悟",即贯通诗禅的主要在"悟","悟"既是禅法,也是诗法,严羽将禅之"悟"应用到了诗之"悟"。笔者就《沧浪诗话》中体现禅诗关系中"悟"的内容、性质、基础等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4.
在已知清代"闺秀诗话"中,出自女性之手的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清代中期正值女性文学活动的一个高潮,丹徒王氏预流其盛,与当时诸多女性作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们所著的三种诗话,正是这一时期女性风貌的直接体现。然而由于原书未刻,且二百年来鲜被提及,佚失的可能性颇高,是以辑录工作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展开,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方便。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顺治年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的著述很多,诗文收入《带经堂全集》,又曾自选《渔洋山人精华录》十二卷。另有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其诗论除其自编《渔洋诗话》等外,荟萃于张宗柟在其全部著作中摘录有关言论而汇编的《带经堂诗话》中。  相似文献   

6.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清代乾隆时为太医院判,供奉内判。《医宗金鉴》是吴谦主编的丛书,刊行于1740年(乾隆七年),《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论注》)  相似文献   

7.
代表清代文字学成就的《说文解字》研究在清代学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最值得称道的一部。段玉裁将《说文解字》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学术斗争的需要,一是为了实现其师戴震的宏愿。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栏目收藏有《山右会馆碑》一帧,该帧石刻资料反映出山右会馆与临襄会馆的关系,及明清会馆的发展、变迁与内部管理问题。另外,此碑还反映了清代议叙制度的重要信息,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认识清代议叙制度之加级、纪录的等次与核算方法,以及该制度作为清代官员重要荣誉或表彰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现行中国著作权法中,邻接权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权利的规范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著作权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人的权利,与邻接权人无涉;第二,表演者只能授权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权利,而不可能单独享有"自己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表演"的权利;第三,《著作权法》在录音录像制作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权利的规定中,出现了漏洞;第四,区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与"发行"的关键在于理解音像制品与载体、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的区别;第五,广播组织不应该享有类似权利。  相似文献   

10.
涂静怡:台湾著名女诗人,现任《秋水诗刊》主编.著有《织虹的人》、《饮水思源》等五本诗集,另有诗话及散文集子出版.作品曾多次获奖.今年年底她的第六本诗集《画梦》将出版.收到涂静怡女士从台北寄来的诗笺及信函,一种想法便油然而生.适逢花城出版社寄来她的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秋笺》,借着这个机会向读者们介绍她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社会,"坟禁"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习俗。清代法律对于官山上的"坟禁"大小作了强制性规定,但是私人之间则可以通过契约对"坟禁"的大小进行自由设定,法律并不作太多干预。由于"禁步"不仅关涉土地权利,而且还同风水观念、孝义伦理相关联,由"坟禁"而引发的"田土"争讼就比较常见。官府在审断官山上因"坟禁"而引发的讼案时会参照《大清律例》的相关规定,同时也会尊重私人之间的"田土"契约,如果"坟禁"既非官山,又没有"田土"契约进行设定时,官府则会认同当地的民间习俗。由此可见,清代官府对于"坟禁"问题的处理原则同现行的《物权法》具有惊人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2.
程文囿,字杏轩,清代新安名医之一。他所撰《医述》一书,将前贤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整理,《杏轩医案》则是程氏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二书均为业医者所重。《杏轩医案·初集》外治法中,既有内外兼治,也有独用外治;既用于急症仓卒市药不及之抢救,也用于内服汤剂之不效;...  相似文献   

13.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强调的"礼"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历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不但要顺应天理,而且要顺乎人情。"礼"是人的生命本质,它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构建人的社会属性;"礼"通过祭祀和生命的传承表达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在当代社会中的隐性价值有增无减,"孝"是"礼"的核心,"敬"是"礼"的起点,"礼"以"和"为贵。学习和研究《礼记》就是要达到外在的"礼"和内在的"敬"、"孝"、"和"之间的统一和平衡,以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道德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地方诗歌文献之类,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从有关原始资料中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文章以十位杭州诗人为中心,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古今名医方论》和《内经博议》的作者署名新安东逸罗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称:“罗美(十七世纪)清代医家……新安(今江苏新沂县)人。”上海中医学院《重刊珍本医书集成·内经博议》书目提要(1985年版)与此同。他们把“新安”说成是江苏省的新安县(今名新沂县)。最近王新华点注的《古今名医方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在“前言”中说: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庸》、《孟子》是儒学经典"四书"中的三本重要"子书",其圣人观既有共同性又有所差异。它们都坚持了儒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都开展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而它们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又有所差异和发展:《大学》提出要明明德、诚意、正心,但还没有深入对人类心智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问题的解释;《中庸》以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来解释,《孟子》则以对善端的养护情况来解释这种差异。三本子书圣人观的这种变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伏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易传.系辞》篇产生于秦汉之际;《竹书统笺》中有关伏羲的文字是清代学者在伪书《今本竹书纪年》基础上的续作;而《诗含神雾》等汉代的纬书,属于神话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三松堂自序》与《五十自述》分别是冯友兰和牟宗三作为自传性质的两本文集。在成长阶段,冯、牟二人都有重视学问的家风,冯氏深受绅士情结影响,牟氏更多处于"落寞而不落寞"的混沌中,为原始的浪漫所笼罩;进入求学与治学阶段,二人开始展现更多差异性,冯氏有高远广阔的学术视野,更为开放贯通,牟氏以传统文化为根,更重视特殊性,探寻内在于生命的价值之源;二人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冯氏更为从容中道,牟氏的生命呈现一种"真人"性情与狂者气象;牟氏以"接通慧命"为使命,冯氏以"旧邦新命"自任,二者都为实现传统文化的接续与新生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有很多问题。对"法定代理人"的规定存在和其他法律不一致、概念混淆、列举项涵盖以及未明确"被代理人"范围的问题;对"近亲属"的规定存在范围过窄、表述不当的问题;对"诉讼代理人"的规定存在表述烦琐重复的问题;对"诉讼参与人"范围的规定遗漏了保证人、见证人;对"侦查"则没有必要规定在本条中。  相似文献   

20.
<正>刘遗伦(本刊记者,以下简称"刘"):我们知道,文学有教化、益智、娱乐等功能,是其它文化形态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在您看来,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陆建德(以下简称"陆"):首先谈谈文学的教化功能。文学是讲故事的,有具体的内容。以"诗"这种文学形态为例,它有赋比兴,如《诗经》,它往往有具体的场景。《诗经》对人的教育,并不是直接说你要做好人,它教给你一种风度,即温文敦厚,这是中国诗教的特点。我们看《诗经》,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