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处理林彪事件 1971年8月15日,年近八旬的毛泽东再次乘专列离京南下,到中南、华东等省市巡视。经过一年来的整风运动,他从大量的揭发事实以及  相似文献   

2.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毛泽东经长久酝酿后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治军、治国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于防止党内、军内闹独立性现象的发生,对于反对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确保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团结与统一,产生了积极影响。长久酝酿毛泽东之所以确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与“林彪事件”有很大干系。林彪无疑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过显赫战功,毛泽东对他也曾十分赏识的。建国后,林彪收敛锋芒,常以生病为由,在家休息,但他并不甘寂寞。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后,毛泽东与彭德怀闹翻,林彪被毛召上了山。林彪打仗机敏,政治…  相似文献   

3.
杨飞  郝占辉 《党史文汇》2007,(11):49-51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 国民党保密局头子毛人凤自从接替戴笠任局长后,一直想在反共斗争中施展本领,取得显赫战功,以取得蒋介石的赏识和信任。闻悉毛泽东的专列已经出发,毛人凤即和美国顾问布莱德策划炸掉毛泽东的专列,妄图制造第二个“皇姑屯事件”。  相似文献   

4.
庚辰 《党史纵横》2014,(7):58-60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形势对林彪一伙越来越不利。为了做最后一搏,他决心铤而走险,策划一次武装政变。林彪一伙的蠢蠢欲动,令毛泽东有所察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笼罩在他的心头。按照他一贯的行事作风,毛泽东觉得这时有必要到下面去走一走,到南方去看一看,给一些高级干部吹吹风。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乘坐一号专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具神秘色彩、且险象环生的南巡之旅。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身居要职,仍然嗜酒如故。关于他的酒场佳话不胜枚举。许世友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次饮酒,是他巧妙掩护了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安全驶出上海地区,避免了一场历史性的大灾难。 1971年八、九月间,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同各地高级干部打招呼,着手进行清除林彪反党集团的准备工作。 8月31日,毛泽东特地把许世友叫到南昌,告诉他:林彪等人在庐山发难,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这使许世友进一步认识到斗争的严重性,提高了警惕。  相似文献   

6.
涤生 《世纪桥》2005,(12):16-19
1971年9月初, 毛泽东视察南方时, 发觉有些情况很异 常,他命令专列立即 从上海发车,除必要 的加水停车外,几乎 一路不停,迅速北 返,于9月12日突然 回京。就在毛泽东回 京不久的9月13日凌 晨,发生了震惊中外 的“九一三事件”-  相似文献   

7.
林彪,开国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曾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毛泽东的赏识与器重,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但这位“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副统帅”、毛泽东最“忠诚”的支持者,竟然阴谋杀害毛泽东……《毛泽东与林彪》对此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8.
开国上将杨成武生前曾经多次深情地说过:“我是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锻炼成长起来的,是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导下前进的。是古田会议,是毛泽东和朱德,把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学生,培养成红军的初级指挥员。”在震惊全国的“杨余傅事件”中,林彪、江青追查杨成武的“黑后台”,目标直指聂荣臻。  相似文献   

9.
《党史天地》2007,(8):25-26
毛泽东认为林彪毕业黄埔,可当重任 林彪认为毛泽东学识好,对官兵有吸引力 1928年4月下旬,在井冈山茨坪开会。 林彪在会上慷慨陈词:“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敌人;敌人打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畅释“三绝碑”1960年3月,毛泽东乘专列从广州返北京途中,9日到达郴州,在专列上接见了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毛泽东问起郴州的"三绝碑"时,陈感到意外。毛泽东便笑着向在座的人们作了解释。北宋有个叫秦观(字少游)的词人,因与苏轼以词交往甚深,被政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伟人毛泽东曾对林彪进行过四次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都使林彪避免了大错误,对当时作为政治要员的林彪本人,甚至对党和军队的建设乃至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起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今天重温中共历史上这些“精彩华章”,反思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领导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毛泽东“一批”林彪,看领导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古田会议”以后不久,1930年元旦,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元旦贺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之初,毛泽东找邓小平谈话,要他同林彪搞好关系。但邓小平同林彪搞不到一起去。他同林彪谈了一次,就谈崩了。邓小平为林彪所不容,林彪与江青勾结起来,把刘少奇、邓小平绑在一起,攻击、批判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3.
正一近日读了几种版本的毛泽东诗集,看到有这样的内容:"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给毛泽东报送材料,毛泽东写下16个字:"各求各志,各行各路;离凡离圣,离因离果"。注明出处为某杂志《毛泽东与对联》一文。该文称:"毛泽东喜用折扇,也常用折扇传递信息。林彪覆没前夕,周总理已将林彪准备叛逃秘密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汇报。毛泽东阅  相似文献   

14.
称毛泽东“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是林彪的杰作,与“四个伟大”“最高指示”一样,深深地打着林彪的印记.对林彪的吹捧保持着清醒的毛泽东,从1968年起,以“三个副词” (其中为主的是“天才地”)为切入点,开始纠正报刊上那些不适当的宣传,使一贯以“高举”为荣的林彪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1970年8月在庐山会议上,林彪起而捍卫自己的观点,以称“天才”为炮弹,不点名地向张春桥发起攻击,引发了一场尖锐的党内斗争,林彪也从此走向败亡.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席之争引发毛泽东与林彪激烈冲突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下召开了。在这次大会上,出尽风头的是林彪,他不仅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向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政治报告.当选为中共中央唯一的一名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而且在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破天荒地写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共九大开过之后,开始了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70年3月7日,毛泽东在读过周恩来送来的宪法修改草案和一封信后,明确表示:“宪法中不要设国家主席这章,我也不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这一建议,引起林彪的深深疑虑。4月11日夜,在苏州的林彪让秘书于运深给政治局挂电话,转达林彪主张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与毛泽东深夜长谈,作出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四届人大早在几年前就准备召开,1970年庐山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为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作准备,因为出了林彪集团坚持设国家主席、坚持“天才论”而大闹庐山的严重事件,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议程。1971年又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不得不再一次改变了党和国家既定工作日程的正常进行。直到1974年,筹备召开与三届人大已经相隔9年的四届人大才有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53年2月13日,毛泽东一家与机要秘书叶子龙一家在一起吃晚餐。毛泽东见人多,菜多,不解地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搞得这么丰富?”李讷抢先说:“爸爸,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饭后,毛泽东对叶子龙说:“明天我们出去走走,看过黄河了,这一次去看长江。”2月14日,毛泽东坐专列南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巡。专列经石家庄、郑州、信阳,于16日晚到达汉口大智门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武汉。但毛泽东对武汉是很熟悉的,早在1918年他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去北京时就路过武汉。毛泽东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长江也没有桥,武汉…  相似文献   

19.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林彪见面.是在1971年6月3日。当时.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团访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等人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与他们举行了会谈。  相似文献   

20.
“罗瑞卿事件”后,毛泽东表达了对军队既放心又不放心的心理 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带着他的信和11份材料乘专机赶到杭州。单独向毛泽东作了几个小时的汇报。汇报的情况现在已无从知道.但从叶群几天后在上海会议上的发言可以了解.林彪诬陷罗瑞卿的内容至少包括:罗瑞卿要夺取军权:罗瑞卿一贯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存在单纯军事技术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