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道德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无任意则无自由,无限度也无自由,道德只能作为任意的限度而存在。作为任意的限度,道德才是一种现实的自由,实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作为任意限度的道德表现为善恶、良心、正义和幸福。善恶是人与人最一般关系的性质,良心是人与人最一般关系的性质表现为个体的观念,正义是人和人最一般关系的性质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幸福则是良心和正义的有机统一。它们成为道德存在的四种基本样式。在此基础上,道德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存在,是人经过理论反思形成的系统化知识,构成德性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三种基本的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3.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而道德选择则是人生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为之景仰和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以及幸福、荣誉、尊严等 ,都是在人的道德选择中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前进 ,现代人在客观世界中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人类越来越按照自身的需要来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现代公民道德责任实现的问题上,要处理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要关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谈道德责任,是不能完全否弃利益的,道德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以利益为实现基础的,关键在于利益的获取是否合理。利己不损人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利己又利他是道德的理想状态,而纯粹利他则是道德的崇高期望。在道德的选择指向精神层面时,这对于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自觉是立足于人、立足于时代的道德自我反思、自觉觉察和自我创建,通过道德实践达到利益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宗教的特征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宗教产生道德效应的途径、方式,即宗教引导人们关注精神世界,树立道德追求;宗教赋予道德以神圣性、铸就人们心中的神圣感;宗教强化人的道德信仰;宗教通过渗入文艺、政治等文化形式而影响人们的道德和宗教直接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在西部开发中要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环境道德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使人们克服短视倾向,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使西部开发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长远目标相一致。环境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要明确人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其次要确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第三,不能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人类的长期利益。环境建设的对策,一是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环境道德建设;三是形成一种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的交往行为达到了从未见过的维度,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达成的理解是解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冲突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缘起之一的理论大师,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认为,幸福是人通过行为达到的最大善,从人类所有美德中衍生出来的善就是幸福,践行美德不仅仅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且是构成它特有的最具体形式。友爱是和幸福、美德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功利型、享乐型和完美型三种形式。友爱具有支配政治的能力,政治具有保护友爱的使命,善治就是友爱之人追求美德和幸福的道德生活。当政治和社会领域发生危机时,如果还有解决问题的良药的话,这就是重建系统、专注的道德生活的基础流程。  相似文献   

8.
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是一个重大的道德问题。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政道德是保证廉政、勤政的内在动力,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影响着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当前从政道德的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道德信念虚化问题、私德失范泛化问题、功利追求极端化问题、道德责任追究软化问题等.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从政道德存在问题的理性剖析,从他律和自律的关系中提出重视从政道德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1.
语丝     
《当代党员》2014,(1):2-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菁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滔,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最近在山东考察时说  相似文献   

12.
崔永和  程爱民 《唯实》2012,(6):21-26
幸福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人生价值意义的生成过程。幸福观则是人们对于生活过程的道德评价。适度幸福观是扬弃和超越利己与利他、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两极对立而整合升华的合理的、正义的、符合人性的应然幸福观。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追求"物质丰饶的纵欲无度"的活动中,把全球生态环境持续地推向了全面危机的深渊。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关注和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切实变革人的活动方式与生存方式,倡行适度幸福观。  相似文献   

13.
韩桥生 《求实》2012,(5):41-43
制度与人的关系具有内在性和紧密性,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制度德性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人的发展视野中,自由和平等是制度德性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与平等的和谐是制度德性建设的灵魂,自由与平等在现实中的冲突,使得国家的干预成为必要.构建合道德的制度是国家干预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着力点,而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则是制度德性建设中协调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尺度.  相似文献   

14.
杨盛军 《唯实》2011,(6):34-37
在类、个体以及群体三种主体样态中,群体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它以集体行为的方式影响人与环境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代际正义,不仅需要树立自觉的群体道德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塑造自律的道德实践品质,以及确立关心后代人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房宁 《新视野》2007,1(1):63-66
人类社会需要道德,又时常缺乏道德。道德是自我约束和克制,人为什么能够约束和克制自己?是因为有信仰。信仰是现实以外的追求,是超越功利的价值。缺乏信仰,道德就会滑坡。中外历史上为建立信仰和培育道德而进行的探究和努力,可为今天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而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少似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为内涵的主体性的确认、回归与解放是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律意识发展进步的规律、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规律符合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规律,只有人的主体性的最终觉醒与确定,才能增强道德自律,最终摆脱道德困惑,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当前道德实践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观注人内心世界的方法,通过对道德与情感、人生价值、理性、制度伦理关系的分析,寻求使道德现实化的方法,从而为人们讲求道德、生活幸福提供一种启发,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一种道德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吴凯  杜凯 《理论建设》2012,(6):35-39,89
道德与文化是一对多维的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之间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关系。道德文化力不是道德力与文化力的简单相加,它是一种精神动力、生产力和调节力。需要、体悟、实践是道德力的三大要素,三要素之间有着逻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需要是体悟、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又是需要和体悟的旨归。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道德文化格局的影响,道德文化力的构建应从人格的完善、幸福的追求、信仰的确立、认同的强化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道德素养是先天道德成分与后天道德培养的整合 ,它有助于思维定式的形成 ,并决定人们行为实践的模式。人类道德及实践活动可使人获得智慧 ,并可通过最高的获得智慧的途径———理性 ,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品性塑造中,美育具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是促进道德认知的手段,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能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