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63,载本刊2005年第2期)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知之”、“求之”的“之”:知识,事物的道理。译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不过是喜爱古代历史文献,并且用敏捷的眼光(从中)求索知识的人。”按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实际上也就等于以自己这样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学问家为例对于“生而知之”提出质疑。这是孔子认识论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突出之点。孔子把自己的治学途径主要归结为“好古,敏以求之”,把古代文献当作知识的源泉,至于他所处的时代,想必在他…  相似文献   

3.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99,载本刊2006年第2期)100·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注南容,孔子弟子南宫适,字子容。“白圭”:代表《诗经·大雅·抑》篇中的两句诗———“白圭之玷(diàn,白玉上的斑点),尚可磨也;斯言之玷(转喻污点),不可为也(无法消除掉)”。“子”,这里指女儿。译南容反复诵读“白圭”诗句,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按孔子赞成为人、治学都要牢记不苟言妄言,做到对己对人负责。“白圭”诗句确实好,那些“玩”学问而不是“做”学问的公子哥儿派头的“学者”不妨学学南容,“三复”之,警醒之。101·…  相似文献   

4.
昝润娇 《前沿》2008,(9):199-200
对《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中“异端”的理解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因其中还涉及到如何解读“攻”、“已”两字,其“异端”的具体含义更是林林总总。现将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并希望大家能从中辨疑这千年以来争论不休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41,载本刊2004年第5期)4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两个“知”字皆同“智”。译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昌明,就(显得)聪明;国家政治混乱,就装作糊涂(不公开发表意见)。他的聪明是可以达到的,他的糊涂是(别人)不容易比得上的。”按 孔子是主张用学问、智慧实现政治抱负的,无论邦有道、邦无道都应如此。但这里他似乎羡慕宁武子依个人安危取舍智愚的态度,反映了他当时一身学问难有用武之地的无奈和苦衷。(参见36)(素来有…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20,载本刊2007年第2期)1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成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知”,同“智”。公绰,孟公绰,鲁国大夫。卞庄子,鲁国人。“要”:“约”的假借字,意即穷困。(据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译子路问什么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洁身克己,卞庄子那样的勇…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09,载本刊2006年第5期) 11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注 "会",相见,结交,聚集. 译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与朋友相识相聚,以朋友之道辅助仁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62,载本刊2008年第3期) 163.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平?为之犹贤手已." 注 "博弈":据焦循<孟子正义>, "盖弈但行棋,博以掷采而后行棋." "已",行为终止,没有行动或活动.  相似文献   

9.
屈原《离骚》中的“三求女”一章,注家聚讼纷纷,争论焦点是“无女”及下女宓妃、佚女、二姚这些美人究竟比什么,三求女的用意何在。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说。(1)女比忠贤、同志,求女比求贤、求同志说。汉人王逸以为“女以喻贤”,宓妃比“隐士”,佚女、二姚比“贤士”,三求女的动机是“视天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遗,与之俱事君也”。(《楚辞章句》)其后,唐人《文选》五臣注,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等均依王说。  相似文献   

10.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注释简明。第荀氏之书,语多僻词难释,而以虚词尤甚。欲求精当,戛戛其难,《简注》注释,尚多可斟酌者,辑而成篇,意在商榷。凡五十有二例。[编者按:选刊十五例。] (1)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第4页) ④邪,同“也”。 此注欠安。刘淇《助字辨略》“邪”字条引此书例注曰:“此‘邪’字,耳辞也。言为善特不积耳,安有积而不闻者乎?”刘说是也。“耳”助词,表限止,今语而已之意。训耳,乃为下文诘问作势,杨树达先生注曰:此乃反诘之辞。  相似文献   

11.
椰宗元在诗文中几次提到过“潇水”,然而“潇水”发源于何处,却历代注家各异。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据《大清一统志》云:“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之名。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之上。”这说明柳宗元之前“潇水”作为水名是不存在的。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而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  相似文献   

12.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46,载本刊2007年第6期) <季氏>篇 147.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6期刊载了《社会主义史中的几个“第一”》,材料摘自华中师范学院的《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0年第2期。读后感到有些条目不准确。现在仅就《社会科学研究参考密料》摘载的十三条中,提出若干辨正,同原编者商榷。 (一)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原编者说: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根据是《马恩选集》第1卷第731页注89和《列宁选集》第1卷第786页注47。查两个注,注中都沒有说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而是说,同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马恩全集》“第四卷说明”中也说“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爭取建立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过,同盟“是一个秘密  相似文献   

14.
周寅斌同志在《南岳史略》(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之衡山”一语,断定“秦始皇曾登衡岳”。这是值得商榷的。 按《史记》原文: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彭水(今江苏徐州市),“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即今岳阳君山)祠,逢大  相似文献   

15.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6.
近读何汉文同志《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载《求索》1981年第4期),受益匪浅;但认为文中说嬴姓属马图腾族,似尚嫌证据不足。 何文根据主要是《说文》及段氏(玉裁)注。《说文》释“嬴”云:“嬴,少昊之姓,从女,羸省声。”段氏注云:“盖为羸之古字,驴、(骡)皆可畜于家,谓之畜,宜也。”这个解释也许是错的。嬴或,依其古写,乃一飞翔之物。  相似文献   

17.
易重廉同志《〈天问〉义释八则》(以下简称《义释》,载《求索》1981年第3期)对《天问》中几个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引证广博,内多新见。但其中有些似乎还可以商榷。 一、“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义释》以“愎”作“复”,解为招魂之义。但是,上句既然是说禹招鲧之魂,下句主语承上,也当是禹,这就无法解说,又与《义释》以为“变化”指“鲧死化龙、化熊、化山诸传说”,主语当是鲧之说发生矛盾,除非加字不能解通。而且,前人未言及禹有招魂之事。《礼记》乃收集列国时各国礼俗所为,仅据此  相似文献   

18.
耀邦诗语     
《民主与科学》2005,(6):3-4
胡耀邦同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深刻,且有诗意。中共中央党校《燕京诗社》将他的某些言论,按新诗的格式编排组合,姑且称之曰“诗语”。  相似文献   

19.
魏源在评论清代小学成就时说:“小学以《说文》为宗,历体罕究,国朝顾炎武始明音学,而段、王二氏发明《说文》、《广雅》。惟转注之说尚有疏舛,予特为发明之。此小学家之大概也。”(《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下引同书,只注页码)从这段话来看,魏源很自负,他不仅以小学家自居,而且毫不客气地认为,论清代的小学家,除顾炎武、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外,就算他了。因此,今天我们研究魏源的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就不能忽视他的小学观及其小学成就。 一、魏源经世致用的小学观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删诗问题,是孔学、《诗经》学研究聚讼千年的悬案。孔子曾正乐删诗,今本《诗经》是孔子编定,此事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唐宋以降,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渐兴;“五四”以后,其说更盛。(参见《古史辨》第一辑)解放后出版的文学史及有关论著,也多认为孔子未曾删诗。关于历代反对孔子删诗说的理由,大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所持论据,初看似有理,如深入推究,则都难成立。管见以为,孔子删诗正乐之案,应予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