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两条方法论原则,一是从“现有”出发构建“应有”;二是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有”。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矛盾的次要方面严重阻碍了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科学调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各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让适应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顺其自然得到充分发展。第二,要按照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在改革中用法制的手段理顺社会关系结构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从国家利益出发,以理性和智慧应对和处理各种国际争端,积极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的深化。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整体把握,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思想的深刻表达,是群众史观的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向波 《探索》2005,(6):93-96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且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诉求。和谐社会蕴涵的科学高效的治理价值与理念,预示着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我国,由政府单一化的治理走向公共治理模式,是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必然趋势。就现实视角看,推进社会公平、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成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新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现实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营造的一种新型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在不断化解、协调和解决矛盾过程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和重大的实践问题。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表明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化,反映执政实践对合理发展的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先得在理论层次理清认识,由此汲取行为自觉性和坚韧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利益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协调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要遵循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统筹兼顾、依法办事的原则。要建立利益矛盾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文指出,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消退和社会冲突现象普遍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它批判结构功能主义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社会冲突理论强调冲突的正功能,认为冲突虽然导致了社会不和谐,但它更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分析和研究社会冲突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运娟 《新长征》2009,(12):46-47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减震阀”与“缓冲器”,为民生之根本,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意味着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物质利益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化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通过调节收入差距、规范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途径,从经济关系上奠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因其阶级斗争理论而成为一种斗争哲学,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同时,唯物史观还是一种和谐哲学。它不仅提出了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指明了社会和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理论、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尤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对它的不断创新更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历史唯物论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锐生 《新视野》2001,(3):32-36
一、上世纪的回顾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他们哲学的核心─—唯物史观的确立。如果用一个词表达唯物史观的精髓,那就是“改变世界”。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正是这一“改变世界”哲学的胜利进军。二战后初期,世界人口的1/3已被社会主义阵营所囊括。这样一种哲学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后来,虽然有过苏、东巨变。但是,正如不可以从某教皇的垮台推论出圣经教导是错误的一样,也不可以以社会主义退出某些国家来推论马…  相似文献   

14.
庄友刚 《探索》2006,2(3):167-170
当代社会是全球风险社会。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在基本前提观念、分析图式、基础概念、理论视角选择等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挑战。全球风险社会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对遭遇的问题与挑战做出理论的应对,这种应对一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5.
总结建国60年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解放思想,坚持实践导向,批判主观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是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方法论;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改革开放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理论的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当前关键历史时期推进我国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状态,在历史上一直为人们所追求,马克思主义也提出过许多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存在的诸如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发展等方面的失衡,以及腐败、行业不正之风、下岗、失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矿难和环境污染等不和谐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靠政策,依靠改革和发挥政府职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和当事人的作用,需要道义和精神的支持,需要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孕育一种新政治合法性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项简单的时代性任务,而是一项巩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社会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升到政治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中所面临的合法性威胁,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他们寻求合法性的模式出现了偏差。从解释性合法性、绩效性合法性向和谐性合法性转变是后发型国家摆脱合法性危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基本观念,将唯物史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发展主体在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的统一,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把生态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确认文化生产力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拓展了生产力概念的外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维意  杜萍 《探索》2007,3(6):185-188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观范畴,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融人类社会发展史、自然发展史和思维发展史于一体,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诠释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集中表达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能够更好的说明马克思的杰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