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对政府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政府自身职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无论政府提出怎样的建设目标。它的建设必须通过开展电子政务来完成服务型政府之路。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作用,提出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岁末印度洋海啸突发事件,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刻的警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处在政府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发展电子政务要同服务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构建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包括: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电子化政府服务层级结构;建立“一站式”服务;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变成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等。  相似文献   

4.
政府上网、电子政府及电子政务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上网、电子政府及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步骤。详细、系统地辨析政府上网、电子政府及电子政务的内涵、外延、特征、构成、功能和目标,对政府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正从单纯的竞争向全方位竞争演变,传统的非均衡的政策倾斜优势已渐渐消退,各地方政府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日益趋同,如何在竞争中胜出,是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临的新挑战。对于西部地方政府,只有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后发优势,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这场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是现代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代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难题之一。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现代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领域寻求理论突破及探索政府改革途径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空间。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政府管理的相互交叉发展,使当代政府管理绩效、成本、效能、回应力及分权等许多重要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预计,这一研究成果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小梅 《学理论》2013,(4):49-50
电子政务的核心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借助信息手段集成,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通过分析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框架,包括体系框架原则、体系框架内容、体系实施要素及流程,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做出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日趋繁重和指标数据的日积月累,工作的数量、强度和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绩效评估的成本在逐年攀升.为了寻求使政府从繁重的工作、沉重的负担和潜藏的危机中解脱出来的良策,也为了找到完善评估工作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度的方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实现绩效评估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就成为当代政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艳东 《理论探索》2005,(4):130-132
电子政务的发展展示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的实施,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内外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传统政府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彩周 《学理论》2009,(21):40-42
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了深度运用阶段,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了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外,当前再造政府业务流程尤其应注重分门别类、协调相关部门规范化地推行,以及应注重公务员队伍及其文化建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政务的出现将政府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将极大地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不断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的能力,最终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繁玲 《理论探讨》2004,(3):124-125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价值维度在于,政府管理职能服务式、政府管理操作民主化及政府管理绩效持续创新。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有五种类型:政府信息无缝化管理,政府权力运作参与式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管理,政府公共服务零距离管理,政府绩效评价企业式管理。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追溯其根源,无疑也可以落脚到利益的原点上.在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电子政府有其公共利益的诉求,同样也会有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政府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存在,必然会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利益格局产生作用并受到现行利益格局的影响,政府利益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政府的行为.从政府的自利性出发,笔者把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政府利益视为与公共利益相区分的政府自身利益,具体可划分为政府组织的整体利益、政府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公务员的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4.
贾童舒 《学理论》2010,(21):28-29
作为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实施有效促进了政务流程的重新建构,加强了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天津市率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机制,从而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悖论与政府管理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政务工程绝不是简单的IT在政府中的应用,电子政务作为新技术,其实是政府经营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经营系统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才可以发挥其作用。政府再造是电子政务实施的理论依据。电子政务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的政府再造,是新时期政府管理变革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该在继承政府再造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整合电子政务系统,防止信息悖论在电子政务中重演。电子政务败因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复杂性有直接关系。复杂性可以从4个维度来描述:衔接、变革的幅度、人员、时间。这4个维度可以说是电子政务项目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最后,给出了我国当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实现政府管理变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走出对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化 《行政论坛》2002,(5):13-14
我国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当前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四个误区,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将会为今后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政府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办事流程的一次再造,其核心目标旨在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透明的、办事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发达国家或部门(如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美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只是处于摸索和尝试期,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水平的途径:一是政府、公民、社会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二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中政府流程重组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业务流程重组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必需环节,但是与企业相比,政府的服务及管理活动具有其特殊性,所以政府的流程重组应该在保证政府管理活动持续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本文对两种重组模式———系统改造和全新设计进行了比较,并针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特点,认为在当前情况下,系统改造模式是国内政府流程重组的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流程再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电子政务,是一项强有力的政府流程再造措施。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政府再造的主要目标,即政府职能和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等。从而可以满足信息时代企业和公众要求政府提供公开、透明、方便、快捷、低成本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多种路径选择,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务体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的价值理念,提高政府信息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