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是太平洋西岸一个蕞尔岛国。海运、造船业对于日本的发展至关重要。战后初期,面临经济复兴重大课题的日本,海运成为其瓶颈性问题,故此,海运政策曾成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是斯大林对华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阶段。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基本上确立了战后苏联对华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为了维护苏联的根本利益,斯大林一方面积极履行在谈判中的承诺,将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合作对象,督促中共领导人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美蒋独占东北的忧惧,先是有计划地将抗联部队部署到东北的战略要地,后又对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提供积极援助。由此,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对华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双轨"性。在这种"双轨"政策下,苏联与中共在东北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关系,这对中共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已解密的中、苏、美外交档案,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探寻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美援与战后台湾的经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可 《美国研究》2002,16(3):66-87
本文意在对1950年后十多年间美国因素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台湾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发现,美国对台湾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和基层的途径,是美国驻台机构与台湾经济官僚集团之间形成的"跨政府关系".这种关系有其特有的组织载体和制度机制,并成为战后前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政策、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文章进而叙述了在跨政府关系的架构下,美国驻台机构和台湾经济官僚是如何共同导演了台湾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本文认为,虽然美国因素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在台湾复制出符合"自由发展主义"理念的美式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总结了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若干成功之处,特别对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政策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完善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宅旁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个人经济是苏联集体农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限制.战争的爆发给苏联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集体农庄的社会生产无力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农村的个人经济成为农民生存的唯一保障而得到很大发展,通过集体农庄市场个人经济也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个人经济的发展对集体农庄制度带来很大冲击,这也成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肇因.  相似文献   

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象人们认为的苏对东欧一直实行“控制政策”,相反它显得相当复杂,不仅每一个时期不同,而且苏对东欧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政策也各不相同。纵观战后苏对东欧政策的发展、变化,如抽象地加以归纳的话,那么可以说基本上是控制与放松两种政策交替发展。1.控制政策美国学者布朗也把这种政策称为“团结一致”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虽然由于局部条件不同而有某种程度的差别,却存在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总的一致性以及苏联和东欧各自执行  相似文献   

7.
战时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内部的右倾变化主要是美国政治的自然走向,但苏联的一些做法加速了这个过程。苏联的外交言行不仅没有阻止美国国内对其不利的势头,反而刺激了美国右翼兴起。苏联拒绝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拒绝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给整个战后国际秩序造成缺憾。冷战起源不只是安全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安全问题,但恰恰是安全问题使得美苏走到了一起,并在一个体系内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经济问题其实是冷战起源最根本的问题,经济上不能走在一起,为冷战奠定了基础。1947年底,苏联先提出了两个阵营,这是政治上的主张;1952年又提出两个平行市场,这就是经济上的设计。苏联在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形成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而对立的基础是经济的切割。切割导致苏联后来错失战后发展机会。纵观苏联历史,苏联先后错失了三次改革的机会,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根源。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学家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日本经济颇有研究,并深入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工作。他极力支持"道奇路线"的紧缩政策,为解决冲绳货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在夏普税制使节团和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参考其论文与自传,并结合其学习和工作经历,力图概括指出马丁.布朗芬布伦纳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思考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赵怀普 《美国研究》2004,18(4):73-85
美英两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长期合作表明 ,美英特殊关系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存在。英国的亲美政策及两国在国际秩序问题上的战略一致 ,构成了“特殊关系”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作为现存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和维护者 ,战后以来至今 ,美英两国始终把控制世界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 ,并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政策。然而 ,美英控制国际秩序的目标在冷战后面临新的挑战。除了第三世界的反对外 ,美国的一些重要盟国也拒绝接受其“单极独霸”的国际秩序构想 ,不过英国仍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血缘联系、共同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是美英特殊关系重要原因 ,而共同利益则是其赖以持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口做为生产国民财富、创造国民收入的本源力量———劳动力的自然母体 ,其本身又构成了对产品进行消费、提供消费购买动力的基础 ,因而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关系。战后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急剧变化 ,形成一种既别于发达国家 ,亦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特人口年龄结构。这种独特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各种指标比较显示 ,目前中国亦处于这种独特的人口年龄结构之下 ,因此独特人口年龄结构下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便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一、 5 0~ 70年代日本独特的人口年龄结构及其成因。当今世界普遍存…  相似文献   

11.
A debate on the pattern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in the Soviet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II reflect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specialist and two eminent Soviet econom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first joint Soviet Economy roundtable. The discussion covers observations on obsolescence in Soviet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 technology transfers to China, a former emphasis on new construction at the expense of existing capacity, and contradictory aspects and tangible advances in Soviet technology during postwar reconstruction. Also included is Academician Abalkin's comment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history from the 1920s through the postwar period and perestroyk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052, 124, 621.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postwa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aims to identify unsolved issues, which are possibly shared by other countries, and extract lessons for the future. First, I examine long-term development on ferti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in Japan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pre-war population history. I stress that some critical issues have often been ignored in policy debates and some important new challenges are now emerging, factors that are indispensable to extract lessons for the future. Second, I turn to the offici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 and related issues which again require scrutiny. Third, I emphasize that serious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s essential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that Japan should take the leading role in research for the next gener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中的两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大磊 《美国研究》2004,18(1):105-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两党合作的实践。两党合作的对外政策指的是在对外政策领域内 ,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部门同另一党的某些国会领袖以协商等形式进行的政策制订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最高的“国家利益”而将对党派私利的考虑排除在外 ,并使政策最终获得总统和国会两党多数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两党合作始于创立联合国 ,并在此后确保了援助希腊、土耳其 ,马歇尔计划 ,以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成功。长期来看 ,两党合作的深层影响则是加强了冷战共识和行政部门权力的扩张 ,并在本质上与美国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相抵触。两党合作的外交政策在短时间内看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但也蕴藏着危险。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ake a new look at postwar Japan-China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ncili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Murayama and Koizumi statements, one key phrase characterized both the August 14, 2015 Abe Statement and th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ury Advisory Panel, which had been submitted earlier to the government: that key phrase is “postwar reconciliation.”  相似文献   

17.
18.
战后日本选择在亚太地区推行重振战略、大国战略和拓展战略,逐步减轻战后体制束缚,恢复亚太强国地位,进而掠夺发展空间。三步战略目标明确、实施有序,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帮助日本洗脱战争罪责,骗取国际信任,攫取发展资源。这其中饱含了日本政府的政治谋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由于日本亚太战略始终偏离正确轨道,并且为转嫁政府执政危机服务,所以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微妙。不能对日本保守政府抱有太多幻想,以防落入圈套,可以尝试联合国际力量,强化战后制裁体制,防止日本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igrant family in postwar Australia. The Commonwealth government’s two-year work contract schem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itial settlement experience of displaced persons (DPs)—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family separation that the contract enforced. Family reunification was afforded in accordance with an occasionally callous and pragmatic concern for maintaining a directable pool of labour. In this regard, the scheme and the available hostels and centres, while extensive in their bureaucracy and administrative reach, were woefully unprepared for the needs and wants of DPs, specifically the need for family unity during the initial settlement process. In drawing on archival sourc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bureaucratic practices, and responses to DP resistance and dismay in the face of family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