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凤英 《党史博采》2009,(12):24-28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工程"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156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国家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完成了国家“一五”计划的任务,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以及技术人才供应基地,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和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一五”期间,辽宁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承担着建设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周恩来亲自领导绘制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新中国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一五”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包含着周恩来在早期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0亿元,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加上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让新中国建设者们更加豪情万丈,信心倍增。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2,(4):60-61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1952年筹建,1956年开工生产,至今已走过了近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东轻以满足国家需要为己任,不仅援建了国内众多的铝加工企业,还凭借自身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等各领域提供了200多万吨铝镁合金材料,上缴利税20多亿元。东轻有69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防军工空白。有专利34项,为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祖国的银色支柱”。  相似文献   

6.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使湖南人民免遭一场战争浩劫,给予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沉重打击,对于大西南的和平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新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来自南下干部、地下党和起义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南。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湖南党组织和人民努力贯彻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至1956年,湖南省委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总结东北"一五"建设的经验 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国际复杂的背景下,适时从军事斗争转入经济建设战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掀起了以156项大工程为重点的"一五"经济建设高潮。"一五"建设是成功的,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其精神和经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我国“一五”时期(1953—1957年)工业建设的中心,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关键一步。它记载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的创业艰辛,凝结着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新中国的真挚友情。回顾当年“156项工程”建设的历程,对于我们不忘历史,认识现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艰 辛 的 切 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经验。从哪里入手,先上哪些项目,中国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向苏联学习。“156项工程’”项目是中苏两国政府经过多次高层接触,反复切磋、协商,逐步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9.
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0.
"一五六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奠定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