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冰心  薛晖 《法制博览》2013,(9):11-12,10
虚构降价原因是一种价格欺诈行为,主要有通过虚构降价原因隐瞒真实情况、以虚构的降价原因吸引消费者两种类型。目前,我国对该部分的法律规制存在较大缺陷,现有监督方式难以克服价格欺诈行为的隐蔽性。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的正常运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价格法律概念、明确价格欺诈的刑事法律责任、加强对暂时性降价行为的法律规制并建立降价商品价格变动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2.
王辉 《法制博览》2013,(1):60-61
本文着重分析破产欺诈行为的特征,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及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破产欺诈行为的时间限制、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破产管理人制度等方面提出规制破产欺诈行为的法律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小李网购一瓶法国进口红酒,"促销价"却明显高于平时交易价,于是,小李将商家告上法庭。房山法院受理该案后认为,商家行为构成价格欺诈,应根据原告的主张进行商品购买价格三倍的赔偿。案件回顾:趁着网购促销季,小李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瓶法国进口红酒,广告显示该红酒的专柜价为5600元,现促销活动价格为1888元。买回红酒后,他发现该红酒在购买前几天的原价却为  相似文献   

4.
诉讼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诉讼欺诈的存在会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而关于诉讼欺诈是否可以定性为诈骗罪仍然没有统一定论。鉴于诉讼欺诈行为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且我国现行刑法无法实现对这种特殊性质诈骗罪的规制,笔者认为我国刑法有必要将"诉讼欺诈罪"增设在妨害司法罪这一章节中。  相似文献   

5.
一、合同欺诈领域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同已成为人们进行经济交易活动的主要形式。与此相关,合同欺诈成为近年来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的一种违法行为。近年来在合同欺诈案件中,不乏有青少年涉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还构成了犯罪。这已成为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人化、智能化的一个标志。   而且青少年犯罪的物欲性、盲目冲动性等特点,又往往导致合同欺诈行为出现与经济诈骗活动的重合性质的情况出现。即在实施民事欺诈的同时,也构了经济诈骗。比如,用一份伪造的空白合同套取买方的预付货款,而实际…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膨胀,令人堪忧的网络欺诈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野蛮生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存在被不法分子践踏的风险,网络欺诈的存在必然也挤压了多数守法商家正常经营的空间,对行业的规范经营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效应。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网络广告中,甄别网络欺诈行为,成为必然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武阳 《法制博览》2023,(9):100-102
在司法实践中,诈骗罪是检察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中最为常见的案件类型之一。近年来,诈骗案呈多发高发态势,且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尤其涉及合同履行类的诈骗案因与民事纠纷相纠缠,导致检察机关的办案难度越来越大。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属于诈骗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该行为到底是刑事诈骗还是民事欺诈,已经成为办理诈骗罪案件的痛点与难点。本文将从一起诈骗案入手,讨论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的区别,为办理相关的诈骗类案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嘉欣 《法制博览》2023,(10):157-159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创下新高,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该种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民对于物质生活消费与精神生活消费的要求提高。许多消费者因地域限制无法购买到自身所需的商品,便采用网络购物的渠道进行购买,该趋势在近年来越发增强。在诸多网络购物电商模式中,C2C模式的网络电商平台的交易最为繁荣,最大原因是该类平台对于平台中作为卖家身份的准入门槛要求低。然而该类平台为消费者购物带来便捷的同时,交易安全性不足使得消费者维权难,最常见的问题便在于卖家在平台上出售商品时存在的欺诈行为。从现行法律看,我国有关规制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随着网络购物行业越发繁荣,C2C网络购物平台的购物欺诈行为也与日俱增,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微 《法制博览》2013,(6):182+151
采用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签订合同的行为,究竟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呢?由于现行法规定不明确,导致实践中对该类案件的定性存在较大分歧,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家节假日商品促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中,"打折返券"、"买一送一"等销售策略,往往隐藏着一些商业欺诈行为。那么,"打折返券"是"陷阱"还是"馅饼"呢?  相似文献   

11.
秦京 《工会博览》2005,(4):12-14
商家节假日商品促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中,“打折返券”,“买一送一”等销售策略.往往隐藏着一些商业欺诈行为。那么,“打折返券”是“陷阱”还是“馅饼”呢?  相似文献   

12.
欺诈例外是内地与香港间拒绝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的法定理由,根据判决样本的分析结果,内地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欺诈"的内涵、范围、审查标准尚有诸多问题."欺诈"内涵的认定应注意内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欺诈"与本文研究主题的区别;认定"欺诈"范围应更细化具体,不应一刀切否认内在欺诈;"欺诈"的审查标准可以参照内地再审制度的规...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私法领域内,法律规避作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就其性质分析,法律规避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是欺诈行为亦或是选法行为;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独立的亦或是公共秩序保留的一部分;就其效力而言,规避内国法和外国法是否有效。本文针对如何认定法律规避及其效力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个人观点,阐述一家之言,并重新诠释我国法律规避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每年由于海事欺诈所造成的损失高达130亿美元。当今的世界,海上犯罪方式已经由公开的武装劫掠转向隐蔽的海事欺诈。世界每年由于海事欺诈所造成的损失高达130亿美元。我国虽然不算海事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对外贸易中采用FOB术语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已经得到贸易界的普遍认可,FOB术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实务中多发FOB卖方利益受损,钱货两空的例子,尤其我国出口合同中大部分采用FOB价格,且出口商多为中小企业承受不起重大损失。实践中大量FOB术语条件下的贸易欺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卖方过早的丧失了货物控制权。因此,对FOB贸易下卖方的保护日益显得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杨军 《法制博览》2024,(1):142-144
在处理经济纠纷案件时,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如何区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工作者,本文以一起销售药材案为例对这一民刑案件交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不端?     
今天,科研工作在外界的误导下越来越注重丰厚的奖励、专业领域的认可和经济收益——这些世俗的回报正在扼杀科学进步所必须的激情和创造力。学术造假、剽窃和代笔问题正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给人的印象是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邪恶现象。但这些报道与其说是科学价值观堕落的真实写照,还不如说是哗众取宠的媒体试图在紧紧抓住某个热门话题。欺诈和作弊仍然仅仅是科研领域中罕见的例外现象,而且一般很快会被其他科学家揭露出来,距离欺诈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还相去甚远。公众似乎也明白这一点。事实上,对科研工作的信心和信任度并未因为相关报道而遭到严重的损坏。上述罕见事例也并未阻碍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能带给人类无法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南风窗》2011,(6):85-85
1阿里巴巴的"欺诈门"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宣布,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原因在于,2010年公司有逾千名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客户,近百名阿里巴巴销售  相似文献   

19.
杨明明 《法制博览》2024,(9):133-135
伴随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飞速繁荣,从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脱胎出一种以对用户消费喜好、消费水平等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总结,从而随机浮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对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商业营销手段。这一行为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又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当前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定性分析与规制路径尚存在诸多分歧。应当在经济法整体视角下探索其法律规制的方向。按照经济法学通说观点,价格歧视行为乃是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应尤其强调去规制具有垄断信息优势的经营者利用算法技术所施展的价格歧视行为。因此,可以在吸取域外经验的前提下,以完善执法依据、明晰经营者义务乃至保护消费者权益三个维度来规制大数据杀熟,以期达到对算法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的针对性保护与经济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张纲纲 《南风窗》2014,(24):72-74
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的调查是英国金融欺诈方面最高级别的调查,视调查结果而定,最高可以判处公司负责人无限额的罚款和10年的监禁。可以说,自其从FCA手中接过案子那一刻起,乐购以前的一套领导班子就开始提心吊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