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不仅要应对自然风险,而且要应对社会风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体系的日益复杂化,调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减缓风险冲击与扰动的意义愈发重大,韧性城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对风险社会新范式。韧性城市的目标是培育城市功能韧性、社区韧性与社会韧性,以确保城市灾害期的基本正常生活秩序以及重灾后迅速恢复至灾前水平的能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和智慧社会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的韧性,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经济韧性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本研究梳理了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几大因素,提出了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所需要做好的几项经济金融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政策环境、社会资本、金融发展都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各个城市应当进一步加强建设“韧性城市”的前瞻意识,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各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以及引导金融业更好助力城市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趋多发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性特征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风险视角,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来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情况,发现其面临着基层治理主体松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缓慢以及社区修复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全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促进其风险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风险灾害挑战日益加大,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风险灾害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薛宏伟  杜永吉  王婧 《群众》2021,(4):23-24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不可能彻底远离风险,但可通过增强韧性,让其拥有更强的能力来应对风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反映了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品质提高转变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江苏十分重视城市的安全发展建设,城市韧...  相似文献   

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上级关于加强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培训。同时,该区还充分挖掘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突出平灾结合,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因人口聚居、建筑密集、活动复杂而日益成为风险中心,呈现出复合性、联动性、叠加性、扩散性、隐蔽性增大等整体性风险。本文基于韧性视角,引入"韧性城市"概念,剖析了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实践的六大盲点和弊端,并分别从空间、时间和层级三个维度提出了韧性城市风险治理的范式,梳理出"都市群-城镇带-生活圈"防范风险扩散、"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阻遏风险延递、"宏观搭台-中观定标-微观落地"化解风险叠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锐词     
《群众》2020,(8):72-72
韧性城市韧性一词最早应用于机械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后来被拓展至城市学与规划学研究。城市韧性代表了城市系统面对未来不可预测、不确定的冲击时的应对能力,涵盖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制度韧性四个重要维度。由于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韧性城市建设。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纷纷在城市远景规划中提出增强城市韧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化城市构建中,“技术赋能”作为理解数字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技术分析框架,日益难以解释在实践应用中所涌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聚焦电子数据的流动,有助于理解数字技术嵌入城市韧性建设的过程。基于“流动空间”理论框架,城市韧性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流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数据支撑层、应用平台层和数字空间层。这些层面的交叠与循环展示了数据流动的复杂性。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维数据流动不仅增强城市系统对各种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促进跨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并且深化治理体系的参与程度。此外,数据流动通过数字技术为城市韧性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敏捷的透视能力、高效的协同整合能力以及深层次的参与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是新时期新安全格局的重要指导思想。韧性城市成为近年城市安全发展理念的前沿,也是联合国诸多机构在全球重点推动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一。联合国减灾办、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都推出了以自己业务为核心的韧性城市倡导,减灾办和人居署是其中最主要的倡导者。联合国机构在韧性的理念倡导,韧性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开发等方面通过其成员国网络和重要会议进行推广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同样倡导韧性城市的理念,各个机构所倡导的内容之间有所差异,多与自己机构的核心业务有所结合。通过对联合国各个机构的韧性城市倡导内容和过程进行分析,既可助力我国下一步的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又可为我国通过联合国机构传播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气候适应型城市实质上是韧性城市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实现了安全理念从“有”到“无”的逻辑转变:即从传统的关注风险如何应对转变为如何创造安全;从以往应急管理思维下如何应对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单一或复合灾害,转变为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如何保障生命线正常运转或在灾害冲击下科学有效应对并迅速恢复。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搭建智能应灾技术体系和智慧应灾社会体系,通过响应、检测、学习和预测去主动实现气候适应,培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潜能。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型城镇化"新基建""新城建"、城市更新行动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新机遇,如何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是保障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提出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以科技赋能风险防控,实现智能守护城市安全,再辅以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风险防控精细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武汉城市系统的脆弱性和短板不足。在此背景下,建设拥有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韧性城市,成为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及时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需要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管控各类危机的城市体系,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应急管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基层治理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精神文化体系;需要不断强化组织保障,着力建设一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4.
蒋阳 《群众》2023,(21):69-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城市化进程进入“精细化”时代、城市发展注重内涵式增长、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态韧性已超越社会脆弱性,成为灾害、危机和风险研究领域中最令人注目的范式,它主要有社区能力说、恢复能力说、适应能力说、应对能力说、学习能力说、4R说、广义与狭义说和综合层面说等典型定义。社会生态韧性与生态韧性在研究主体、影响来源、实际操作和影响范围等层面有许多交集的地方,而在韧性类型、学习能力、维持能力、应对能力、平衡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一范式主要有适用于灾前评估及灾后应对研究、有利于灾害正向表达和为灾害治理提供新典范等优势,并有利于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缺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正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韧性。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气候特征,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城市下垫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加强城市气候及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并提高其效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地区城市灾害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该系统包括灾前预警能力评价、灾中应急能力评价和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等三个分系统以及12个子系统,并用综合评价表对政府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新型城市形态建设是推进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催化剂和新型动力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19.
加强常态与应急状态有效转换下的社区韧性治理能力建设,是当前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这种韧性治理能力的巩固与强化,主要源于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成员从组织、利益和价值三重维度共同构建富有韧性的有机联结,使之能够团结起来,围绕社区风险防范化解而生成强大的自适应力、自恢复力。但要进一步增强应急状态下的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确保其能在常态与应急状态之间进行有效转换,则需有意识地从社区治理的日常实践中发掘韧性资源,推动构建更富有韧性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此方面,社区党组织不仅需继续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为领导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韧性社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组织基础,亦要通过完善社区韧性治理体系、培育社区成员公共精神以及创新社区韧性治理工具等多元化举措,全面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确保其在进入应急状态后仍能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达至韧性社区建设之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韧性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用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面对城市如此经不起考验,缺乏"弹性"和"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反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