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海军  梁赛 《理论探讨》2020,(3):149-157
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伴而生,2003年SARS疫情成为我国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开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则成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契机。基层社区作为防控第一线,担负着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堡垒功用,探索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既因应治理重心下沉、预防关口前移的客观趋势,又能够更好地提升和激活社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现阶段,基层社区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存在工作行政化、意识僵直化、方式工具化、队伍非专业化以及动员机能弱化等现实困境,要在立足于整体性与差异性、紧迫性与渐进性、防控导向与民生导向等逻辑理路的基础上,将社区由应急管理的"行政末梢"转变为"治理枢纽",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和协同治理思路为支撑,推动形成以"精明管理""精确识别""精准发力""精密防控""精细服务"为核心构成和着力点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2.
与普通城市相比,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高,灾害事故成因复杂,源头防控工作难,基层保障能力薄弱。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危机,城市社区作为危机应对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而且,社区作为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处在突发危机应对和防灾救灾的前沿阵地,是筑牢基础,抵御各类危机危害的“最先一公里”。本研究对韧性治理框架下的社区韧性特征分析,从社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提升,治理功能的重构以及应急管理模式的转换等三个方面,描述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构建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和行动韧性等能力,并提出韧性治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社会动员;促进资源整合,建立韧性网络,增强基层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调适、自我恢复的能力。通过完善韧性治理体系,提升社区韧性能力,将危机减缓做到前端,落在基层,防范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实现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治理。  相似文献   

3.
陈竺 《理论参考》2009,(6):11-11
第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这是增进居民健康,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和任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防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现计算机管理。进一步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控制急慢性重大疾病和危害因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逐步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后疫情时代如何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是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命题。"韧性治理"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韧性社区治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以生态学、环境学为视角的恢复功能研究,从单一生态视角扩散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维视角的研究,"风险"与"韧性"并置的风险应对能力创新研究等三个阶段。韧性社区治理创新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中传统社区未得到根本转型,韧性品质短板明显""共建共治的协调机制仍需完善,协同发展的合作韧性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尚未健全,基础配置韧性不足""大部分居民参与意识不足,社区主体韧性难以提升""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韧性社区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数字化转型中韧性治理工具尚未达成共识"等问题。探索新发展理念下韧性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主要在于:加强党统领社区治理的"制度韧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智慧";强化平安社区的"韧性之基";打造数字化转型的"韧性工具"。  相似文献   

5.
韧性理论为研究城市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韧性社区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整体安全水平,因此建设韧性社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实践创新之一。韧性社区建设受到社区规划、社区管理、居民素质和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推动我国韧性社区的建设需要从制定韧性社区规划、培育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完善评估体系四个维度出发。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背景下,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社区基层治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居民需求与实际供给的匹配度。围绕HZ市SC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水平评估进行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建立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辅之年龄梯度理论和利益群体分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社区公共文化供需匹配水平的要素体系,基于理性人假设和数学模型建立社区公共文化供需匹配模型,并对SC区进行实证供需匹配度测算,从中得出了SC区各街道、各年龄层次、不同户籍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的文化供需匹配度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共同体的自治理念与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是社区自治的理论与思想基础。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指导下的社区选举、社区财务、社区管理服务是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性的具体体现。社区建设的发展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的提高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与改进社区选举制度提高社区居民自主推举社区管理的能力,同时,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务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以及加强居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是推动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提升基层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搭建广泛协同的治理平台、形成即时共享的互动关系、遵循集中统一的领导模式,以社区为核心,建构社区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居民以及社区之间的多元协同网络治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决策网络、服务网络的顺序,将多元主体连接起来,依据信息网络双向互联、决策网络自上而下、服务网络两两互连末端指向的动力机制与网络间的结构关系,最终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的建构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的治理优势,回应了我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与责任下放、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及资源与服务下沉的总体趋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原珂 《理论探索》2020,(5):99-106
近年来关于封闭社区和开放街区的话题日愈引起社会各界争论。在当今风险社会中,随着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重大流行病以及社会安全问题等频发,封闭社区的现实价值再次得以凸显,主要体现为:风险社会中居民个体对安全感的极度诉求,居民认知性差异下的一种空间居住形态选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基层社会应急防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工作的推进,社区居民政治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城市社区业主(居民)基于维权等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等诸多变化而引发学界对社区居民政治文化流变的理论探讨,其对构建城市社区居民政治文化体系、建设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公益在我国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描述了我国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Logit回归模型,重点探析了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社区的互帮互助风气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即社区的互帮互助风气越好,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社区管理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此推动社区微公益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2)
通过对苏南H镇拆迁安置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探讨了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对当前精神生活满意度总体持肯定评价。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差异。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闲暇时间、宗教信仰、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区因素等是影响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推动下,居民参与已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居民参与是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源。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参与,帮助居民锻炼、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叶林  卢玮 《理论与改革》2023,(2):123-13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村庄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转型社区的过渡形态。转型社区面临传统性治理模式断裂、现代性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居民关系重构,多元利益分配机制缺失等难题。复杂的治理情境下社区矛盾纠纷不断,传统纠纷化解手段失效,现代法治策略难以广泛接受,数量激增、类型多元的纠纷事件影响了基层治理的稳定性。文章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社区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观念、制度、技术等外部嵌入与治理主体吸纳、治理规则培育等内生自主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纠纷的有效化解和溯源治理;在嵌入和自主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这为更好理解嵌入性自主、总结基层纠纷化解策略提供了现实启示,有助于实现矛盾纠纷治理的溯源化、精准化、持续化,推动转型社区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韧性城市:风险治理及指标建构——兼论国际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日益成为复杂的巨型系统,同时也越来越脆弱,韧性理论为之提供了新的思路.韧性概念有"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提升能力说"四种典型定义,这一概念不关注城市系统是否恢复灾前状态,它强调的是"重组"能力,包括吸收外界扰动、学习和再组织、快速恢复正常和软硬件应对能力.确定韧性城市指标需要遵循符合韧性意涵、能比较、代表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这一评估指标包含气候灾害韧性、经济韧性、社区韧性、组织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等层面,国际韧性城市实践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二者混合推进类型.尽管韧性评估指标存在获取实证数据困难、稳定不变假设和无形韧性难以量化等局限,但毋庸置疑,它为推动城市风险治理提供了新政策和重要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居民参与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目前社区发展中居民参与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建立规范化的程序和内容、完善参与机制,挖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加强社区管理机构权力的合法性,进一步探索简政放权的新模式、理顺条块关系,以人为本、完善社区服务等扩大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天通苑作为众多城市社区的一员,其居民的政治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如在维权过程中屡遭迫害;缺乏通畅的合法参与渠道;多是被动的维权型参与以及居委会与广大居民的关系有待调整等。而要扩大象天通苑等众多城市社区居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应从政府、居民和社区三个层面采取措施,如加强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建设;培育和增强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增强其自治能力等,以此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9,(1):80-85
参与不足是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其实质是作为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居民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的塑造与强化,是当前拓展居民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增强居民的行动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下,意识培育、民主协商、互动协作、技术创新等要素通过有效整合,可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增能机制。在政府、社区、社团及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复合性互动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开发专业技术、完善组织网络及实化自治权利,是促成居民主体性"复位"和彰显从而推进社区参与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