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视调解,一直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的社会主义特色。民事诉讼法子1991年4月9日颁布实施,我院在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执行的同时,通过总结审判实践,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调解原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民事案件的办案效率和质量。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法院的审判人员对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关于着重调解原则和“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翻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判,不应久调不决”的规定有片面的理解,表现在办案中一味地追求调解结案,几乎形  相似文献   

2.
法院调解与法院附设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陆地区的法院调解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法院附设调解是两种形似神异的纠纷解决机制。基于传统法律理念及司法体制的大陆地区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与弊端,已不能很好地履行新形势下"大调解"格局中的职责,为此,应本着科学精神与理性态度,借鉴和吸收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这些实行非诉式法院附设调解制的典型代表的有益做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院附设调解与法院调解是两个看似相似,但在内涵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的概念,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解制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也是不同的制度。本文试从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中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以厘清在制度设计上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被西方誉为“东方经验”之美称。我国的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首先是一种民事调解,只存在于民事诉讼活动中,其次,法院调解相对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及仲裁程序中的调解等来说,法院调解是一种诉讼中的调解。  相似文献   

5.
论法院调解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解决和处理矛盾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院调解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一种调解方式,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就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中调解,它是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以后,双方当事人在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主持下,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就争讼的民事权益进行协商,互相谅解,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的一种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国际生态仲裁和调解法院,简称国际生态法院,是一个非政府组织。1994年11月,一批倡议成立该法院的法律专家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该法院,并通过了法院章程和程序规则。有来自24个国家的29名国际生态法专家担任法官。法官们选举墨西哥的一位法学家为法院院长、西班牙的一位法学家为副院长。法院的总部设在墨西哥城和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根据章程,国际生态法院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为国际社会解决生态争端提供服务:(1)应有关各方的请求,通过对“紧张”势态的生态法律分析,对双方提供法律咨询;(2)对争端各方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8.
国际生态仲裁和调解法院国际生态仲裁和调解法院,简称国际生态法院,是一个非政府组织。1994年11月,一批倡议成立该法院的法律专家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该法院,并通过了法院章程和程序规则。有来自24个国家的29名国际生态法专家担任法官。法...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是我国重要的诉讼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诉讼调解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有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在我国社会追求全面协条发展的背景下,人民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重视发挥诉讼调解的作用,切实保障和方便人民群众行使诉讼权利。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在审判领域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建立和维护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和适用税务行政复议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司法实践中对税务行政复议前置的适用,意见不一,主要分歧在于:征税性案件当事人对纳税主体资格产生争议,不经复议直接选择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可以单独立案径行审理?或是否可由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直接调整,亦即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是否具有严格的适...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弊端早已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如何重新构建这一制度却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本文认为只有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构筑"调审分离"的基本框架,并实现"审判机制为模板、法院调解为平台"的基本制度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院调解制度的缺陷,并实现其平息民事矛盾的基本功效。  相似文献   

12.
浅谈法院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院调解制度以其价值目标、文化基础和比较优势,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需在实践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陈锦红 《河北法学》2001,19(6):63-66
法院调解,作为以合意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模式。有其存在的法理和诉讼理论基础。法院调解运行中出现的弊端.应着眼于重新规制调解原则、调解者角色、地位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4.
法院调解应予摈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玲 《中国司法》2000,(4):35-36
引言 法院调解,即法院以司法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性调解解决民事、经济纠纷案件,长期以来成为我国法院行使司法权的主要方式,并因此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这一方式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古代中国无论意识的一种新的体现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被认为是司法权行使民主性的典型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法院行使民事司法权被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调解为主”一直是民事诉讼法律的基石。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该原则有所修改,但仍然确立了“着重调解”的原则,强…  相似文献   

15.
法院调解的目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少波 《法律科学》2007,25(4):71-77
法院调解在我国解决纠纷的机制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梳理调解制度改革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追问法院调解存在的目的已成为必须.法院调解的目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法院调解的一般目的--解决纠纷;二是法院调解的特殊目的--保障当事者程序自由权的实现和追求效率.一般目的为一切调解制度所具有,也为所有解纷方式所共有,是调解制度实现社会规范、社会正义的结果,反映其为它物而存在的意义;特殊目的是调解制度自身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反映其自我存在的意义.法院调解的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共同统一于调解制度的各个构造要素和运作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人民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一种方式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法院为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所做的调解工作;二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后,制作调解书,从而结束诉讼的一种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推行以来,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开始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法院调解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几年来该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指出为了使该制度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应当先分析其社会基础、价值取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弊端,并结合我国基层法院的运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方略。  相似文献   

18.
庭长宋学东主审法官陈子龙不可抗力是一个法律用语,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社会事件。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和国际惯例中,不可抗力是免责的最一般条件,但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当事人须提供有力的证明。从相应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是当事人依法享有对违约、侵权行为的免责抗辩权,是当事人主张免除责任的法定理由。在不可抗力事件的法律适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自然…  相似文献   

19.
浅析仲裁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法制与社会》2010,(23):109-110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调解都是发生争议者经常使用的解决纠纷方式。无论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调解的历史都很悠久。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调解制度应运而生,一方面为民众便捷解决纠纷提供了廉价的途径,有利于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种纠纷调解制度的出现,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到困惑,每种调解制度都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本文对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进行了分析,力求能清晰的界定二者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衔接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雷 《法制与经济》2010,(9):74-75,77
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是我国现阶段行之有效的两种调解制度,实现这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两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衔接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