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将社会学和法律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谨的治理制度,而只有将这种治理方案转化为法律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学与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因而对社会学与法律关系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国家法律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入手,进而基于埃利希“法律社会学”视角,具体探析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社会学与法律的根本目的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等,以期为后续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法律社会学并非是僵死的研究社会,毫无疑问社会运行的影响因素是由多种方面来构成的,并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影像方式来进行判断.而法律在社会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因素和法律的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社会格局的作用所导致的.因而对于法律社会学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教条主义,一定要从动态的方式来分析法的社会效果和运行方式.如果说这个方面没有有效的做到的话,毫无疑问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来说,可以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学需要进行一些改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4.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 ,实质上是法律实证主义和法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争鸣 ,法律本土化观点为中国法学提供了一种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5.
中西法律式样的不同根源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式 :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与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造就了西方的法律是社会的法律 ,是社会控制国家的工具 ;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我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 ,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这一不同的首要制度表现就是西方的法院是社会的法院 ,是权利的保护机构 ;而我国的法院则是国家的法院 ,是推行权力的机器。它的另一表现是作为社会权利的代表者参与法律程序的律师制度的有无。它在思想上的表现便是西方的法学是社会的、反思的法学 ,而我国的法学是国家的、注解的法学。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的本位上历来有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而自19世纪以来,社会本位法律观就成为主导性的法学思潮。社会本位法律观的主要缺陷是:在人的模式上,社会人的预设隐含着对个人及其权利、自由的漠视;在方法论上,将整体作为推演理论的前提,本质上颠倒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法律实践上,法律扩张业已导致个人生活的“殖民化”。因此,社会本位不宜作为现代法律的基准,法律应当推崇与强调以人为本的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7.
余涛 《政法学刊》2013,30(1):81-86
当前在疑难案件中,法律的正确适用是司法的核心问题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法律观"的差别,使得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术史及方法论角度看,学者们处理疑难案件有各种方法,但最终都依赖对"法"的正确认识及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的澄清。只有在个案事实与规范的融贯中,在实践理性理论框架内,通过类推等方法,发现、鉴别法律规范才能使疑难案件得以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8.
9.
习惯法不仅存在于非诉讼情形中 ,而且渗透于司法中。法院 (法庭 )的司法职能和行政职能的混合 ,决定法律运用的移情性 ,为习惯法进入司法开了方便之门。司法的过程是法官和当事人协作的过程 ,是制定法和习惯法互动的过程 ,是文化传统压迫和现实利益取舍的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西方学术界倍受推崇的古典社会学思想家。美国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法律和社会学派(Law and Society Movement)将他作为该学派的倡导者,将其著作奉为经典。[1]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是在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思想家那里,都不乏韦伯的支持者和批评者。[2]不少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到韦伯的学术思想,甚至其个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本文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概括地介绍其主要的法律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孙洪坤 《现代法学》2003,25(1):89-94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程序正义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通过分析程序正义在我国的价值,及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揭示程序正义的形成障碍,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较为稳妥的解决,建构了程序正义从观念到制度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12.
雷明贵 《行政与法》2010,(10):116-119
婚姻立法是对一个社会的家庭、婚姻状况现实的描述及理想表达,本文通过建国后几部婚姻法的变化,把婚姻和家庭制度放回到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把握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特点,理解国家对家庭这一社会设置的治理路径:从全面介入到有限度退出。  相似文献   

13.
郑文科 《河北法学》2007,25(10):87-90
在中国分家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仅指兄弟之间以及兄弟与父母之间的分家,而不包括女儿在内.分家行为是属于民事行为,主要属于处分行为.分家行为本身也是一项法律事实.从本质上看,分家单不具有合同的根本属性,不是合同,只是一般的民事协议.分家单只要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就能成立.分家单的效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财产的归属方面看,有权利证明的效力.对当事人而言,产生约束力.依法成立并生效的分家单,对于在其上签名的当事人有约束力,应当自觉遵守.从诉讼过程来看,有证据效力.对于分家单中记载的对父母赡养义务的分配,原则上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私法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即正义。但婚姻家庭关系有其特殊性,因而作为身份法又有其自身特点,应以公平价值优先于自由与平等价值。在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问题上更应体现公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法社会学研究产生于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的讨论背景之中,过于强烈的规范化与本土化诉求导致法社会学研究承担了过重的学术外目标,而法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积累和方法训练又无法回应这种理论需求,由此产生了表达与实践的二重背反。法社会学研究应摆脱规范化与本土化逻辑的负面影响,遵循学术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当代美国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变革有助于揭示其知识增量,并可能为中国法社会学提供理论资源。方法论是指对方法的研究或理论分析,即把方法组织成一个体系并予以理论说明。由于一个学科的所有理论和方法论都围绕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而组织,并通过继承与批判传统而逐步演进,因此方法论研究应揭示主导变化的核心线索和变化所蕴含的学术意义。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破除法学的法律自治观念,证明法律领域的开放性。当代美国法社会学通过方法论变革批判了"法律与社会"的模式,使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自治与开放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王威 《现代法学》2003,25(3):182-187
维柯的法社会学先驱思想 ,在发生学意义上 ,主要由历史主义整体论社会观、民族社会法律文化观和社会法律心理理论三部分构成。它来源于自然法 ,超越自然法  相似文献   

18.
从法社会学的视阈研究我国的行政程序,可以从法律规范之外的视角全方位地观察和分析我国行政程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将来的努力方向。从法社会学的进路研究中国的行政程序,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把握中国行政程序的发展,二是在平等基础上重构行政程序主体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与现代:基层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层社会群体冲突事件的逐年上升,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当代纠纷解决机制在基层运行的失灵。纠纷解决机制在基层何以失灵?透过云南7·19孟连群体事件,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