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群 《公安学刊》2009,(2):14-17
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实现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的跨越,是公安工作发展的长远之计。嘉兴市公安机关着眼于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积极构建“四警一化”现代警务机制,即以信息警务为主导、以主动警务为突破、以合作警务为依托、以人文警务为支撑、以队伍职业化为保障,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创新力、执行力、拓展力、软实力和职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三警联勤”是指派出所为提高区域防控能力,以社区为依托,通过集中、协调巡警、刑警和社区民警的力量,构建的一种不同警种之间协同作战、有机配合的警务管理模式。“三警联勤”,做大做强做实派出所,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稳则天下安。有鉴于此,近年来,为了破解农村治安防控管理难题,各地公安机关在农村地区进行了有益的警务机制改革探索,"一村一警"便是其中之一。在"一村一警"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运行模式。例如,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公安机关推出了"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村警"清一色是驻村、包村的公安民警。而在贵州、青海等地,则推行的是"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警辅"等  相似文献   

4.
由“数据警规”驱动的新型联勤指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响应公安部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建设要求,武汉市公安局依托警务大数据,通过画像技术和业务建模技术开发了"数据警规"系统。建立了由"数据警规"驱动的新型联勤指挥体系,在实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提高了公安部门的警务决策指挥的能力和效率。同时,由"数据警规"驱动的新型联勤指挥体系建设也对公安部门的联勤指挥机制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实现基层警务工作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建设形成"警格+网格"联动治理成为了实现公安机关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遵循着外部逻辑、内部逻辑、技术逻辑等三个维度的生成逻辑。在网格化警务管理中形成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四位一体"的实践布局揭示出,在新时期实现"警格"与"网格"的深度融合,仍需在多元主体融合深度推进、网格化警务管理运行效度提升、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建设并重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6.
与以往时代相比,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传统的警民关系发生了变迁,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是这种变迁的外部表征。这就要求警务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符合历史的趋势走向。应对涉警舆情危机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制定规范标准,提高警务工作质效;规范警务公开,满足民众的知情诉求;建立涉警事件即时反应机制;建立政府与公安机关协调统一且刚性的涉警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改进警务宣传解释工作,使民众诉求理性化;深化警务改革,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一村一警     
通过推行“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机制,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公安局抓住农村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三个环节,解决了长期困扰民警基层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灵的问题。如今,这里已经人口管理常态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群众工作日常化。  相似文献   

8.
农村稳则天下安。有鉴于此,近年来,为了破解农村治安防控管理难题,各地公安机关在农村地区进行了有益的警务机制改革探索,"一村一警"便是其中之一。在"一村一警"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运行模式。例如,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公安机关推出了"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村警"清一色是驻村、包村的公安民警。  相似文献   

9.
“司法警察执法实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司法警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培养目标上看,司法警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警务工作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同时体现“法”和“警”的行业特征。“法”,是培养目标未来的工作服务对象,“警”,是培养目标未来从事的职业。因此,要建设好“司法警察执法实务”课程乃至司法警务专业,必须立足于“法”和“警”的双重向度,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方法等进行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完善警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使之高效运作,更好地实现警务目标,始终是世界各国警务改革最关心的议题。基于福建等地一线交警、巡警、派出所民警"三警合一"的实践,探讨这项改革的主要动因、基本思路和策略方法,并对全国范围内基层警种"大部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识建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建警是21世纪警务工作发展的主流。要在我国公安机关实施知识建警,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应由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警务专家组成,他们既是先进警务知识的研修者,又是推广者。提倡教师应是学生的导航员和引路人。知识建警的本质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警察队伍,目的是实施专家治警。专家治警标志着公安机关良性运行机制的启动,因此,知识建警是实现公安机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犯罪分子武装拒捕、暴力对抗以及袭警案件频频,公安民警伤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状,强化警察警务技能的实战演练,提高战斗力,预防和减少执勤警察伤亡已是当务之急。警察依法在反暴乱、反劫持,制止群体械斗,以及在追缉堵截犯罪分子的临战勤务中,经常以警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以发挥警组整体优势。所以如何提高警组协同作战能力和警组临战整体效应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缉捕临战警组编成、训练、指挥决策、谋略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缉捕临战警组编成 缉捕临战编组是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非常重要的内…  相似文献   

13.
在警体教学中采用的激发、激活、激励教学训练法,称之为"三激"教学训练法。通过这种教学训练法,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按照警体课的教学要求,易学、易练、易用,从而更易掌握警务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员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警法类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举措之一。实行警务化管理,有利于学生树牢忠诚为民的政治品质,提升军人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警法类院校要依据《教育法》《人民警察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警法类院校管理现状,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凝聚师生共识,强化警务化管理,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庆安枪击案是近期以来公安机关处置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该案件中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的方式启示公安机关:可从规范法律流程、落实媒体问责和警务公开制度、加强民警教育培训以及运用社会计算相关方法等方面着手,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信任谁就点谁,点谁谁得负责。点警制作为一种全新的警务服务方式和用人激励机制,其出现是警务管理思想的又一次解放,它必将推动我国警民关系的发展,强化公安工作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促进整个公安队伍建设的改革。当然,如同其他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它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萧公办 《公安学刊》2014,(1):F0003-F0003
正2012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以民意为导向,积极从内部挖潜、整合资源和优化警务入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推行了"全警联村·一村多警"社区主动警务机制,密切了警民关系,赢得了群众满意,推动了公安工作。2013年,该分局共收到锦旗、表扬信30余件,来电表扬120余人次,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5.81%,110接处警平均满意度为95.26%,总满意度为85.63%,创历史高位。"全警联村一村多警"社区主动警务机制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人民公安报》、《民主与法制时报》、《公安学刊》等也进行了全面报道。一、着眼基层,扎根群众,搭建社区警务新平台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用警     
科学用警是现代警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向管理要警力”、“向素质要警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切入点。它体现了现代决策思想,有利于提高警务管理效能和公安工作效益;它表现为重要的市警实战原则,是警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手段;它与公安改革思路、方向和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能对推动改革进程起到特殊的导向作用,产生拉动效应;它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从优待警,有利于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其在整个警务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它应当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决策指挥层21世纪的新警务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代,00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便捷入警机制下,对警务化管理育人要求标准又比较高,而司法警官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多年未变,与新时代、新机制有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在便捷入警机制下,创新司法警官院校警务化管理,塑造学生的警察意识和培养合格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邱煜 《人民论坛》2012,(2):148-149
互联网涉警信息反映了公众对警务工作的真实感受和对公安机关真实需求,需要公安机关及时响应与处理。当前,公安机关对互联网涉警信息响应与处理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搜集、响应、处理、监督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借鉴桐乡的经验,应完善互联网信息的搜集机制、分类处理制度、响应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