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清朝的“八旗子弟”现象为李商隐的诗句提供了绝好的例证。清兵入关的时候,多数“八旗子弟”能骑善射,屡立战功。入关以后,他们的子孙因袭祖宗的“荣耀”,坐享先辈的“福荫”。一些人特别会享乐,玩票、赌博、斗蟋蟀、坐茶馆,一天到晚尽干些吃喝玩乐的勾当。积习一旦养成,要改就十分困难,不少旗人的后代因此穷困潦倒下去,给世人留下笑柄。周恩来总理曾以此告诫干部子女应该好好学习,奋发有为,不要做“八旗子弟”。创业难,守成更难,难就难在守成的人们是否真正明白“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是否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3.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4.
善用贤者     
据说,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卑微的泗水亭长,最终却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谈及“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全靠自己用了几个贤者:“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原也不过“穷光蛋”一个,但靠着过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黄忠晶孙策临终时把他和父亲开创的江东基业交给弟弟孙权,并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历来论者或以为“知弟莫如兄”,孙权擅长守成而创业能力较弱,由此似乎形成定论。而小说《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6.
林伟 《党课》2020,(2):82-8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得失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所说的“吾不如”,印证的就是这一美德。  相似文献   

7.
大凡领导同志,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是用人之长易,容人之短难,以至于因为一些人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而被埋没,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是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古往今来开明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管理思想。唐代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自己回答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35):65-65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日,‘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相似文献   

9.
早在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话,道出了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精心打造这艘培养人才的航空母舰,培养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党和政府所历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广大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封建社会历史悠长的国度,其间称孤道寡的帝王数不胜数,大浪淘沙,许多曾高坐金殿、统御万民的王者早被历史尘封于故纸堆里,不为今人所知。历久不衰、至今仍能流传在人们口头和笔端的,往往是一些有过“耀眼”或者“刺眼”光芒的人,如以武功盖世的秦始皇赢政、纳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荒淫残暴的隋炀帝杨广、敢于“牝鸡司晨”的女皇武则天、诗词歌舞以亡国的陈后主李煜……而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以重典治贪名传千古,尤为今人所称道。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之严厉,在历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规定,官吏贪污钱财至60两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烽火连年,诸侯争雄。一日,齐桓公问管仲:“何事会害吾霸业?”管仲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贤而不任,害霸………““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任贤难,原因有三: 一日疑而害任。有些人患有多疑症,贤能既用,疑心俱生。具体表现,一是不放心。所用之人,年纪尚轻,能否驾驭时局?所用之人,经验不足,能否轻舟泛波?所用之人,个性太强,能否息事宁人?——思前虑后,放心不下,难付重信。二是不放权。受权之  相似文献   

12.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13.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文韬·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14.
略具文化知识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祖国处于危急关头,这一名言曾经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其作用之巨,是不言而喻的。近读顾炎武的名著《日知录》,方知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与习惯理解的并不完全一致。这句话是从《日知录》的《正始》条中的一段文字隐括而来。原文为“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几经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拥兵40万,坐拥西楚富饶之地。一方是汉王刘邦,拥兵仅10万,根据地也很清寒贫瘠。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胜负似乎已见分晓。但最终结果让人震惊不已——项羽自刎。刘邦称帝。项羽自刎前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天亡项羽吗?非也。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似文献   

16.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  相似文献   

17.
魏征对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谏议大夫,他的敢说真话,在世人中是有口皆碑的。   魏征虽官居三品谏议大夫,但他不怕失去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屡屡犯上进谏,与皇帝据理力争。在玄武门兵变被俘的生死关头,他劝李世民:“日后如嗣大位,但愿能铭记创业之维艰,体谅百姓之寒暖,守业安邦,励精图治,莫蹈亡隋旧辙。”在开创了歌舞升平、经济空前繁荣的太平盛世后,他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在选官任能之时,他劝唐太宗切忌偏听偏信,广开言路,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据有关史料记载,魏征…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片尾曲是那首著名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观众对“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歌词几乎一致认同,但创作者的重点却是落在了后一句“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并且重复了两次。加上前面“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的句子,几乎把雍正皇帝表扬了个遍,感觉他真的是为了老百姓好,要不然真不想当这个皇帝。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20.
正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在《四书或问》一书中,曾引用过北宋理学家吕希哲的一句话:"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意思是说,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人的欲望。这句话出自北宋教育家、官员吕希哲告诫皇帝的一段话:"臣窃闻孔子曰‘操则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