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活跃,许多著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思和探讨了这场批判运动.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成果。这些成果主要精中在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电影《武训传》的评价,对《武训传》批判的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竟掀起一场全国性大批判,该影片随之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孙瑜作为《武训传》的编导,亲历了《武训传》拍摄和被禁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3.
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竟掀起一场全国性大批判,该影片随之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  相似文献   

4.
谢昌余 《党史博采》2009,(11):42-43
<正>关于江青在批判电影《武训传》中的作用,袁鹰先生在其撰写的《〈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一文中,使用夏衍的说法:"《武训传》事件之所以会惊动党中央和毛泽东,这和江青的插手有关。"这使人觉得:批判电  相似文献   

5.
正1957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持续半年之久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建国后毛泽东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和支持过一系列批判运动,二十几年中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一浪比一浪险恶。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是这一系列批判运动的发轫,是新中国第一个文化罪案和冤案。谈到批判电影《武训传》不能不提到江青。江青在这场批判运动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还不是一个完全弄清楚了的问题。江青在1972年会见美国记者﹑当时也是历史副教授的罗克珊·维特克时说:1950年12月电影《武训传》首次上映时是在全国范围内放映的。为揭露这部电影蕴藏的政治含义,她写了一份有关其背景的报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的经济基础的崩溃和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必然要对思想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主要包括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郭沫若这一对共同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始终用枪和笔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在建国之初,却因为一部电影而出现了首次政治分歧。武训,一个靠乞讨兴办“义学”的乞丐,由于陶行知和郭沫若等人的赞扬,直到1950年电影《武训传》的拍摄完成,在新中国被知识界和文艺界的颂扬达到了颠峰,郭老作为文坛领袖,在此中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面对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高屋建瓴的提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人物,从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毛泽东对于《武训传》的一系列不断升级的批评,让郭沫若措手不及,他只有不断的检讨和自我批评从而稍缓心中的不安;一对老朋友之间的首次政治分歧,因为政治高度的不同而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继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对梁漱溟“反动思想”、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对胡风文艺思想、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等的批判运动。这些影响至巨的批判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张谨 《红岩春秋》2023,(1):56-59
<正>“对事不对人”是1951年7月周恩来就电影《武训传》问题与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夏衍通话时所阐明的观点。他明确指示,“不要开斗争会、批判会”,“电影界人士开一两次座谈会,一定要说服,不要整人”,重申“对事不对人”,并要求导演孙瑜、主演赵丹等人“安心,继续拍片、演戏”。  相似文献   

10.
从1949年初北平解放到1950年底,全国开展了以大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兼及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这实际上是革命胜利后党发动的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作为建国后政治运动的源头,它上承延安整风,下达从批判《武训传》到“文化大革命”的历次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1.
文坛风云录     
本书作者黎之,原名李曙光,长期从事新闻、编辑、文学写作和文艺组织工作。本书是作者历年来撰写的有关建国后文坛风云的文章汇编,共20篇。这些文章部分文字曾在《新文学史料》以“回忆与思考”为题发表,广受欢迎。在内容上,本书主要记还从50年代起,以批判《武训传》电影为始点,到“文革”初期以打破所谓中宣部“阎王殿”为止,发生在我国文坛历次重要的运动与事件。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内容的翔实性,因为作者的工作关系,书中记述的事件或运动过程,大都为作者所亲历。将自身所亲历的事件真实地记录下,应是历史研究的手段之一,其史…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生的革命政权得到了巩固,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很高,用当时的一句话概括,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事实也如此,革命与建设的关系也是这样排定的,革命在前.建设在后。毛泽东历来关心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问题。建国之初.国内上映了一部反映清朝末年武训行乞兴学的电影《武训传》。毛泽东看后认为这是一部问题严重的片子.而当时的文比界对此的反应却是一片赞扬之声。为批评这种现象,1950年5月20日,他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措辞严厉的社论。应当说,武训传响编导者的创作初衷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党的“八大”的召开,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继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其中较为突出的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梁漱溟“反动思想”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及由此而引发的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冤案,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等等。这些影响至巨的批判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几个特点 建国初期的几次批判运动,是在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几乎与经济复兴工作同时展开的,且一发不可收拾,一场接着一场,一浪高过一浪。这些批判运动,有几个明显特点: 1.声势浩大,株连众多。这些批判运动主要发生在文艺界、科技界、思想界。但最终这些界域均被突破,运动波及全国。当时是工、农、兵、学、医各界一齐上阵,举国共讨。据统计,仅在1955~1956年间各地报刊为批判梁漱溟“反动路线”,就发表了约100篇文章①。批判胡风时,《人民日报》创下了 1个半月发表200~300篇声讨文章的记录②。在批《红楼梦》时,报刊上也发表了数百篇文章。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讨论集》4集,共收入129篇文章,近100万字③。名为“讨论”,实多批判。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总在政治上独尊,美学上专断,非此即彼,总想用一种存在方式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统一不同的存在、思维、表现的二极判断,刘再复认为必须打破这个传统,建立起多元的文化结构。刘氏分析1949年以后的文学艺术问题。认为二极判断一直存在,许多次文艺论争、学术讨论最后都变成一方压倒一方,甚至一些人打倒另一些人的政治运动。从电影《武训传》批判到所谓“文艺黑八论”都是如此。60年代初硬栽邵荃麟“中间人物论”,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初对一个历史人物武训挥舞大批判之剑,意在何为?曾得到中共领袖们热情赞美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怎么会忽然遭到无情批判?尘埃落定之后再回顾那段历史,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请您评刊     
1956年,上海作家柯灵写了一个反映工商业改造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到了1965年,《不夜域》遭批,巴金被选作批判人。巴金试图推脱:“我对电影是外行,请别人写不行吗?”但被以这是政治任务为由拒绝。后来他想用拖延的办法过关,也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7.
王东  林锋 《新视野》2006,3(1):43-46
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内外学界曾流行两种观点。一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他们主张将《批判》归入所谓“不成熟著作”之列;二是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这两种观点,要么是过分贬低了《批判》的历史地位,要么是不恰当地拔高了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应以手稿本身为依据,联系手稿前后马克思思想的具体发展,并参照马克思本人对手稿的相关说明,实事求是地确定其历史地位。文章提出,《批判》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的第一座里程碑,是他迈向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彩色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民族资本家作主人公的影片,《不夜城》于1957年基本拍摄完成,还没来得及后期制作。即被打入“冷宫”,束之高阁.直至1965年才因批判的需要而公开放映。那么,电影《不夜碱》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前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作家叶兆言先生在1997年7月4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再次为曾经受到过批判的读书做官论鸣冤叫屈。这倒促使本人对读书做官论和学而优则仕的老问题再次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一场批判三种声音——试析1954年对《文艺报》的批评于风政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动了对红学家俞平伯的批判。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袁水拍《质问〈文艺报〉编者》一文,形成了党外批判俞平伯、党内批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