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正处在中西伦理思想的冲突,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这两个冲突的交叉点上。为建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伦理思想体系,有必要对中西伦理思想进行比较。从整体上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重理、重义、重情理。西方伦理思想相反,肯定人的自然本性,重欲、重利、重公理。在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应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从古希腊到近代欧洲,幸福观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明激烈冲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的幸福观应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德性和社会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有西方优秀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以此为基础,从新的实践要求出发,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即政治德性伦理价值思想、政治德性伦理要求思想和政治德性伦理修养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恽代英和毛泽东的早期伦理思想在道德作用论、道德标准论和道德修养论三个层面尽管存在某些差异,但有着更多的相通或类似之处。这种相通或类似不是简单契合,而是恰恰说明了由于他们早年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大致相同的文化熏陶,有着共同的思想来源,因而他们的早期伦理思想有着基本的一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抛弃了一些带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倾向,从而建立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指导着他们后来一生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高度,才能深刻地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折意义。马克思伦理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其价值目标,马克思伦理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所以马克思伦理思想体现出了三重境界,即道德生活化、道德价值取向人本化、道德发展的实践性。把握这三重境界,才能把握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真谛,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凭借一生的实践经验和超人睿智,立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活动中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规范与原则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内圣层面,要求为政者加强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是由中西文明大交流、大碰撞、大交汇向前推动的。中、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资源。认识中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差异和现代交汇,是对其开发利用的必要前提。中、西方文化由于产生的历史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中西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开放、借鉴和吸纳,使得中西文化的现代交汇成为必然。文化交流和交汇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日渐凸显的环境问题要求人类反思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改变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而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其中与“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能够补充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认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朴素的哲学思维和生态伦理观,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促进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包括伦理自然思想、保护思想、实践思想和发展思想四个方面,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对确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德文化植根于集体主义文化,是集体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西方道德文化源于个人主义文化,是个人本位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这种差异导致了西方道德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对中国道德文化产生冲击。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多元主义会削弱社会的价值共识,直接造成社会内聚力的降低,从而使中国社会面临由于异质文化的侵蚀而导致价值共识消失的道德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社会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高度认同的共同理想,社会内聚力得以巩固。只有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这场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的形成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也不同于我国其他各家伦理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它是一种宗法伦理,政治伦理和实践伦理。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的实质是传统理念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其转换不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要摒弃那种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论"和"全盘否定论",而应合理待之。对于如何进行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可以以儒家"仁义"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转换路径为例。此外,儒家传统伦理还可以从伦理精神,道德人格,道德约束,德行修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法律传统影响巨大。封闭地形造就了中华法系长期保守性、独特性以及宗法伦理和皇权政治的强大;开放地形则既促使西方法文化呈现断裂性、多变性与多元性特质,又促使西方民主法制传统的形成。肥沃土壤是中国传统民商事法律式微和刑事法律发达的成因;贫瘠土壤则反而促进了西方私法的发达。中国古代春秋决狱和务限法传统内生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而西方"自然法"传统的形成则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对自然地理环境在中西法律传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解读,既为认识中西法律传统之差异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又有利于建设合壁中西的现代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贵州省6所高校490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现实道德信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特征,集体主义道德信仰已相对式微。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日趋理性化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体现出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克里斯玛特质。在全球性文化共振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在西方道德价值观上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态度与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探讨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有利于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选择和方向目标;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中国与西方法律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可以看到西方社会是始于祛宗教之魅,而止于赋理性之魅;中国社会则是始于祛政治之魅,而止于赋理性之魅。对中西法律观念现代化的“祛魅”差异性以及“赋魅”共同性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醒我们在构建法治国家时所要排除的障碍与西方有所不同,不能用西方的“祛魅”方式化解中国的“赋魅”危机。这样才能使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在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得到更新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观察方法,即从"现实的人"或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全部政治伦理思想的一条红线,对人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终极关怀的目标指向。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终极关怀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与民族道德传统的关系,借鉴西方伦理思想的合理成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现实道德问题如行政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问题等,要求加强伦理创新,树立道德生产力观念,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体系较为完整,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体,包含了丰富的教化哲学与德育思想。分析当前大学生德育现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思想中的诚、善、知与行等合理内核加以探讨,可发掘其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伦理思想,体现在其一系列事迹、名言以及著作中,它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哲学思想,诸如探求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情操,追求静之道、顺应自然的道家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