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这双重向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得到整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对自由的哲学界定内嵌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经由这一剖析,现代性自由观念的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之间的张力关系呈现出新的辩证逻辑,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性意义进而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以哲学的向度揭示了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为现代性自由观念的自我革新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政治经济学的向度揭示了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为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探索了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唯物实践;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实践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清算,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解构,从而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鲜明动态的演变历程,始终贯穿着清晰的批判逻辑。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批判,是实践哲学之初显;《莱茵报》与《德法年鉴》时期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转向;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最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以批判逻辑为视角审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历程,不仅在理论上能够立体地展现实践哲学的动态成型之路,而且在实践上启示我们秉承与坚持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5.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6.
一切时代都是政治时代,一切哲学都蕴含政治。我们的时代是文化繁荣与危险并进的时代,也是哲学形式政治化与内核虚无化的反错时代。对权力的依附,智者沦于上贵的使者,道德论的虚设,映现出政治伦理学的乏力。避开资本与权力批判的政治哲学亦是死亡哲学,有效"介入"现实政治进程才是政治哲学的生命。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政治介入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政治型构与批判范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哲学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成功地引领了西方现代哲学进入全新的研究域,使哲学研究主体从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研究对象从思维世界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范式从知识论范式转向生存论范式。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批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路线图.在理论意义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现实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未很好地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批判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红艳  乔宝辉 《学理论》2008,(22):45-4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宣告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把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完全翻转过来,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批判了传统知识化、体系化的哲学对人特定化的理解,提出人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批判那种把终极关怀放在抽象的人身上的哲学,提倡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寻求人类的解放。用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来代替传统哲学,实现了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阈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1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撰写的序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深刻思考与人类解放道路的初步探索。全文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题,以宗教批判来关切现实中的人为批判起点,以德国制度和哲学批判来回应现代国家难题为批判主线,以无产阶级担负的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为批判旨归。进一步厘清《〈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在批判逻辑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自由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获得建制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出现分离。如何协调"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重大现代性问题。在批判反思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韦尔默指出现代性是永远不能完成的谋划,其批判和反思应理解为进入后形而上学阶段,而托克维尔提出的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则为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适的美好构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济学话语.资本逻辑是现代性的生成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认定.资本逻辑既推动了现代性的演变和发展,又使现代性陷入了二律背反式的悖论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于,只有正确处理好中国资本市场,转变社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摆脱现代性的困境,迈向一条更合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哲学研究形成瓶颈时,哲学现实性及其实现条件与途径的问题,理应成为哲学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黑格尔不仅对现实作出了哲学解读,而且其哲学体系中也有社会现实的积极呈现。然而把现实消解于理性的黑格尔哲学最终无法实现,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的现实的哲学的基础上,从两个结合、四个转变与五个命题等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开辟了哲学实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立足于感性的、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上,对具体历史的现实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进行的彻底的批判和革命。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作为我们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内在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真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8.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迥异于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但对当今美国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特劳斯从"现代性的危机"出发,强调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和审视西方现代性.施特劳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推崇古典政治哲学,主张从癫狂的哲学走向现实的政治,认为政治哲学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以解读西方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为理论活动核心,特别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重读.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学理论》2010,(23):128-129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迥异于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但对当今美国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特劳斯从“现代性的危机”出发,强调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和审视西方现代性。施特劳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推崇古典政治哲学,主张从癫狂的哲学走向现实的政治,认为政治哲学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以解读西方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为理论活动核心,特别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重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其现代性思想必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解析对象.马克思着力于揭示资本的升值和人的贬值的内在冲突,研究雇佣劳动制度和价值实现方式阻碍技术合理性潜能的展现,阐释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考量就必须冲破意识哲学的牢笼,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跨越自我理解的陷阱,凸显主体解放视野,映现人的价值维度;摒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除非人的资本力量对人的控制和奴役,才能构建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以上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