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什么是假言推理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有一次到太行山边,看到石壁里夹着很多贝壳。他想,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是人丢下的,决不会这样多,也不会是长长的一条。而事实上他看到的贝壳不仅很多,丽且长长的像一条带子,于是他作出推断:这些贝壳不可能是人丢下的。沈括的这一推断是通过一个推理得到的,这推理就是假言推理。  相似文献   

2.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他站在学生前面,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他拿出一个1加仑的广口瓶放在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所有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溯因及其特点溯因推理是根据已观察现象去猜测其内在机理的思维形式。通俗而言,溯因推理就是根据已知事实结果和有关规律性知识,推断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推理。在逻辑结构上,它包括以下要素:⑴观察现象陈述;⑵导致观察现象的可能原因即猜测性假说。如果我们用E表示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天,老张和老李二人在闲聊,中间发生了一场小争论:老张:“我看,我用不着学外语。”老李:“为什么?”老张:“将来做翻译干部的人区当学外语,我将来不做翻译干部,所以用不着学外语。”老李:“哈!你这话里还有一个推理呢!不过,你的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老张:“怎么?为什么不正确?”  相似文献   

5.
“南方谈话”是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回顾这十年所走过的道路 ,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这篇谈话的分量和魅力。为什么一篇谈话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四个字 ,即“谈话”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并回答了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当着1927年冬天至1928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那么,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我的理解是: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就是把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关于不平衡的原理运用于中国,把不平衡的原理与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战争结合起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7.
时下“下海”热、“炒股”热、“第二职业”热如潮水般涌向学校,对党员、教职工人生价值的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也由此受到很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党支部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如何实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自身素质。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竞争求利”这一市场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差别     
一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是的,  相似文献   

9.
同“倔老头儿”能不能交上知心朋友,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能;一种是不能。究竟能不能?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常听到有的同志说:“同倔人没法交心。你说什么,他都不言语。高兴了,哼一声;要是不高兴了,他一句话都能把你撞到南墙根去,你说怎么交?”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只有让事实来给我们做回答。  相似文献   

10.
张广立在《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上发表《应肯定湖北“和平运动”有进步意义》一文,对这场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轰动全国的和平运动作了探讨。其立论的基本点是:“湖北和平运动促进了社会贤达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立场的转变,使他们站到了共产党和人民一边;和平运动揭露了白崇禧负隅顽抗的反动嘴脸,教育了人民。”这里发生了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确定事物的性质或意义是由事物内部运动本身呈现的特征来确定呢,还是由事物所造成的某些客观效果来确定呢?答案应该很清楚。笔者通过考察湖北和平运动本身,得出与张文相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刘盛 《唯实》1998,(12)
一日拜望一位前辈领导,适逢其从泰山归来,赠我一《论语》小册。读之,爱不释手,遂日携于身,时时翻阅。 读至“尧曰第二十”,言及为政“五美”,心中颇有感慨,于是为文。 何谓“五美”? 一美曰“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就是说为政者要按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去做,让大家都获得福利。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为民造福,利民所利,惠民于甘,是我们的天职。更何况,我们又有多大的牺牲和损失呢?但是有的人却连这种“惠而不费”的事也不愿做,还说“多管闲事,多吃屁”。人民来办事,他们耷下脸来,不理不睬,甚至连多讲一句话也不愿意。这些人就是纯粹的官老爷。古人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多做一些,人民又怎么会忘记你呢?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冷溶认为,邓小平理论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新道路”的开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一个叫“新体系”的产生——从十二大到十四大。这两个阶段,总共十四年,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完整过程。 什么是”新道路”的开辟呢,邓小平曾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说,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说,到十二大我们已经开辟了不同于“旧道路”的“新道路”。三是说,“新道路”与“旧道路”质的不同,在于“一心一意搞建设”。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夜郎文化的研究开发,在数年的“夜郎热”后,现在似乎“冷”了下来。这很好,这可以让我们在降温后来一番认真的思索。那么,这场曾经的“夜郎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我以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不禁会想到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的精辟论述:“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能不能就算是有了理论家呢?不能这样说。……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毛泽东同志接着指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呢?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他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三条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经典社会学著作的考察,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简言之,“创始人说了些什么?”;二是经验的途径,即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考察,以从中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简言之,“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三是分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在写材料的时候,敲门进来一位同事,见桌上粘贴得参差不齐的毛稿,开玩笑地说:“哟,正粘袼褙子呢?”我一愣,随即回过神来,笑答:“嗯,正粘袼褙子呢!”这一问一答不要紧,却唤醒了一个在记忆里沉睡了多年的老词汇,我们俩都感到莫名的惊奇,接着就谈起了与“袼褙子”有关的  相似文献   

17.
激励之道     
查理·斯瓦伯担任卡耐基钢铁公司第一任总裁时,发现自己管辖下的一家钢铁厂的产量很落后,便问厂长:“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产量总是落后呢?”厂长回答:“说来惭愧,我好话丑话都说尽了,甚至拿免职来恐吓他们,可他们软硬不吃,总是懒懒散散的。”那时日班工人即将下班、夜班工人就要接班。斯瓦伯向厂长要了一支粉笔,问日班的领班:“今天炼了几吨钢?”领班回答:“6吨。”斯瓦伯用粉笔在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6”字后,默不作声地离开了。夜班工人接班时,看到地上的“6”字,好奇地问是什么意思。日班工人说:“总裁今天过来了,问我们炼了几吨钢。领…  相似文献   

18.
孝,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力量的一大核心。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孝的至理名言不胜枚举,关于孝的动人传说家喻户晓。孝,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标尺。鸟兽尚知反哺,何况我们这些身为“万物之长”的人呢?孝,是一种道德观念的自律。父母养育恩情深似海、重似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涌泉相报呢?孝,是一种社会和谐的维系。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社会,能充满爱心与祥和。孝,也是一种法律规定的责任。从古时的“忤逆”之罪到现在的赡养义务,孝已成为每位公民不可推卸的天职。 但什么样的观念与行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呢?是如古时“二十四孝图”所描绘的近乎愚的“孝顺”,或是如老人身后奢办丧事的“孝心”,还是如甩给父母一把钞票就万事大吉的“孝行”?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我们当今之社会又该需要何种“孝道”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学者们讨论的情况述要分析如下,以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在首都各高校及全国院校的大学生中出现了“寻找毛泽东”现象。为什么学潮后会发生这样一股热潮?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动机是什么?其作用和意义何在?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里就最近有关方面的论述作一概述:一、“寻找毛泽东热”何以在学潮后出现?一位专职学生工作的干部说:“很多同学寻找毛泽东是为了建立心理平衡,西方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人才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认识论把握了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因而在价值观的体系中,人民是价值主体,也是评价主体。邓小平人才观和价值取向,就定位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这一点上。他始终一贯地认为,作为人才来选拔和任用的人,一定要“为人民造福”。他说:“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1页)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民造福。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把“为人民造福”称为用人的政治标准,同时这也是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他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