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门诊治疗中收治了三岁母水牛下颚纤维肉瘤一例。现将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一)诊断 患牛于1980年5月上坡滑倒,致左侧下颚骨及齿槽骨折,治疗后虽见好转,但伤部齿龈前面却残留一鸭卵大的肿块。1981年2月起,肿块逐渐增大,至4月19日就诊前三天肿块破溃、开裂出血,形成一体积较前增大二倍的赘生物。病牛除采食困难、日渐消瘦外,其它未见异常。 1.临床检查:体温、呼吸、心跳、胃肠蠕动及粪尿均无异常。赘生物长于患牛下颚左侧嘴唇之上,似一含于口内的椭圆球,其周围长46厘米,厚11厘米。左侧齿龈及门齿均为赘生物包埋,井将第一对门齿右侧一颗推向右下方,其他三门齿位置也变异而参差不齐。整个赘生物突出部无包膜,根部充血,呈红色肿胀,  相似文献   

2.
1987年我们在宁夏吴忠市遇到了一例犊牛先天性双眼混合性皮囊瘤。 临床检查 体温39.3℃,脉搏120次/分,呼吸40次/分。左眼可见与下眼睑缘平行的赘生物,长约4cm高约1.5cm、厚约0.6cm,质地软硬度如皮肤,表面黑色,内为灰白色,其顶部长约4 cm,高约0.5cm布满浓密的黑毛,毛长约1cm、赘生物上侧与角膜紧密相连,下侧与球结膜连为一体,无任何眼观痕迹。在角膜外上方,有约1cm~2大小的角膜和0.5cm~2大小的球结膜被表面布满浓密黑毛、厚约0.5cm与上述赘生物连为一体、类似皮肤的组织所代替。与赘生物相连的球结膜与睑结膜无粘连。在赘生物的内下方与角膜相  相似文献   

3.
牛皮肤乳头瘤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以多发性皮肤疣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传染病,许多产牛国家都有发生。本病可直接影响皮张质量,并可间接影响生长发育或继发感染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贵州省历史上无本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4月,我们在绥阳县发现一头1岁黄牛全身皮肤密布疣样赘生物,经临床及病理学检查为皮肤乳头瘤病,在贵州为首次病例报道。现述于后,以引起有关兽医业务部门对本病必要的重视。 临床检查 此例为绥阳县红旗公社龙泉大队黄鱼生产队一位社员喂养的1岁本地公黄牛,1982年初畜主发现该牛皮肤上出现疣样赘生物,并逐渐缓慢地增大和增多。同年4月到县畜牧兽医站诊治。检查发现该牛体况中等,反刍、精神、食欲无明显异常。体温(38.7℃)、呼吸(38次/分)、脉搏(70次/分)均在正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呼和浩特市西菜园公社见到一头老龄母骡,因荐部赘生混合肿瘤压迫直肠发生直肠便秘,经治疗无效而淘汰。患畜大小肠蠕动音次数多而音低。大便不能自动排出,每天需从直肠掏粪。针刺试验,肛门无反应。右侧臀部及右后肢肿胀明显。第2~4荐椎部有隆起的肿胀,向上高出约2~3厘米。  相似文献   

5.
1984年8月5日一头水牛拴于树荫下歇凉,下午2时许,突然遭到中蜂群的袭击,当即发病,于下午4时死亡。 临床症状 病牛呈间歇性狂躁不安。摇头、呻吟、惊恐,无目的地向前冲撞。当遇到障阻物时,抵住不动,持续10~15分钟,间歇性发作。安静期精神沉郁,疲惫不堪,直喘粗气,对周围事物无反映。体温37.4℃,心跳78次/分,呼吸45次/分。口流涎,瘤胃蠕动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潮红,流泪。被螫头部呈弥漫性肿胀,枕部、面部均肿胀,触之灼热,坚硬疼痛。  相似文献   

6.
伊克昭盟三顷地种畜场有乳牛194头,多年来存在一种以挤乳困难、或挤不出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情不清、病原不明、治疗无方,患病乳牛,轻的产乳量下降,重的产乳废绝。我们于1984年5月~1985年4月,对该种疾病作了调查研究。认为该场乳牛所患的疾病为乳头管狭窄和闭锁,并对其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临床检查 病牛的精神、食欲、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无大的变化,产乳量降低。患病乳头,有的萎缩变短,长仅2厘米,有的变粗变长,长达11厘米;乳头管内有赘生物,质度坚硬,赘生物的位置不定,或位于乳头管外口附近,或位于乳头管中部,或位于乳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0年9月13日收治一头体重约55公斤的阉公猪。体温40.7℃,精神沉郁,营养欠佳,腹围膨大,粪便正常,尿少带黄,可视粘膜略潮红。听诊时,心跳加快,肺部未见异常,肠音较弱,全身皮肤无出血点。触诊腹部皮温略高,无其他变化。左右两手触扪猪两侧臁部,发现有不规则卵圆形隆起的大包块,约有柚子大,略能活动,疼痛不甚明显。当天肌肉注射青霉素,一天二次。次日症状加重,于是进行剖腹检查。  相似文献   

8.
早年熊大仕、赵辉元(1948、1949年)报道过成都马、骡寄生虫调查情况,继后杨年合、孔繁瑶(1965年)仅对马属动物的圆形线虫分类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省马属动物寄生虫寄生情况,以便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于1982~1985年我们与阿坝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凉山州和绵阳畜牧局及有关县兽医站共同协作,对四川省马、驴、骡寄生虫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铜山县汴塘乡许阳村1头6岁母驴,其右后肢跖中部内侧长一形似鸽卵的囊肿。经病理组织学鉴定其为纤维瘤。此瘤体长9cm,宽6cm,高5cm。触压坚实,表皮显红色,渗出少量极恶臭的红黄色脓血分泌物。病驴不时啃咬患处。患肢蹄悬吊,不愿踏地,强迫运动呈三肢跳跃。 手术方法 患驴行右侧横卧保定。术部常规剃毛消毒和局部浸润麻醉。从患处边缘向内核次纵行切割,切至增生物中心,见有一蒜瓣样小骨质赘生物,用骨凿修平之,并用手术向外围健康部扩创0.5~1cm。然后用烧红的烙铁反复烧烙患处使形成焦疤,局部涂布煮沸的石蜡油。每隔3日术部涂敷碘仿甘油1次。加强护理,防止感染。1.5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10.
初产母猪死胎(包括木乃伊)是母猪繁殖障碍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川、上海、黑龙江、浙江及广东等省市均有报道。1982~1984年,我所在秋季初产母猪死胎病因研究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一株,猪细小病毒3株,并对5个猪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猪乙型脑炎阳性率平均为98.62%,猪细小病毒阳性率平均为60%。为此,我所于1984~1985年开展了免疫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鳞状细胞癌是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以破坏性和浸润性生长为其特点,多见于老龄动物。有关马阴道鳞状细胞癌,在国内报道甚少。作者在门诊上遇见一患马阴道长有菜花样赘生物,切除肿瘤经病理组织学检验,确诊为鳞状细胞癌。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所见 本病例为昂昂乡大五福马村关某饲养的本地马,雌性,10岁,黄色。外观健康。1985年9月畜主在马排尿时发现阴道内长有一个乓乒球大小的菜花样的肿物,之后,肿物逐渐增大,表面溃疡,流有少量恶臭的分物泌。1985年10月25日来院初诊,患马体温38.6℃,脉搏51次/分,呼吸28次/分,营养中等,饮食欲、心肺听诊、排粪排尿均未见异常,体重约360kg。在阴蒂上3cm处长有一个小皮球大小的肿物,约13×10×9cm,已占满阴唇间的下半部。排尿无痛感,但影响阴唇的拼拢,排尿后阴唇频频开张。肿物基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1982年秋末发现了一次断奶仔猪的暴发性伪狂犬病,现将有关流行病学、临床、剖解及病原分离与鉴定等资料报道于后。 (一)流行概况 四川省某农场饲养的3头母猪及33头架子猪,饲养管理条件比较良好,每年定期对所有猪只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预防注射两次。两头5岁母猪于1982年8月中旬产仔,共22头,断奶时存活16头。仔猪发育正常、体况中等、平均体重断奶时8~15公斤。10月23日突然死亡1头,同时发现有4头体温升高(41~41.4℃)及气喘,立即用大剂量青、链霉素按时治疗,其它猪只也用青、链霉素预防注射。10月24日对全群仔猪立即用猪瘟及猪丹毒二联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鉴于病猪呼吸道症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14.
鸡霍乱尚无理想菌苗预防,治疗药物虽较多,但治愈率不高。笔者曾联用青、链霉素,取得很好的效果。 1982年11月24日西南交大一职工家庭饲养体重3~6斤,刚开产的52只种鸡,从中午起突然开始死亡,至25日中午共死13只,其余鸡不同程度地精神不振、拒食或只采食少许精料,拉黄色稀粪。经解剖死鸡,其内脏具鸡霍乱典型病变,肝、脾触片、美蓝染色镜检,见有大量两极浓染的菌体,确诊为鸡霍乱。25日下午用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稀释混合后给39只鸡作胸肌注射(每鸡一次约用青霉素4万单位、链霉素2.5万单位),二天2次,连用3天。结果除1只重症未愈而急宰外,其余鸡神精、食欲、粪便均渐转正常,恢复产蛋,未再复发,治愈率达97.2%。  相似文献   

15.
在兽医临床中常遇到家畜因外伤引起局部肉芽赘生的病例,以往多用利凡诺溶液、双氧水、呋喃西林溶液洗涤,或用硝酸银腐蚀,但效果不好。近十多年来我们试用10~20%硫酸铜浓溶液洗涤赘生的肉芽,获得了抑制肉芽增生的显著效果。在使用时应先以硫酸铜浓溶液洗涤创面,然后撒消炎粉,用绷带包扎。每天处理一次。一般经过7~10天赘生的肉芽即逐渐萎缩,创面愈合平整而痊愈。  相似文献   

16.
1982年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加深已经影响到菲律宾的国内经济了。人们公认:1982年菲律宾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成绩都是独立以来最差的年份之一,经济勉强有所增长,但其增长率比所有的预计数字都低。菲律宾政府估计1982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约为4%,比1981年的3.8%稍许高一点点,远远低于政府所曾预计的6%。但两家民间机构的估计数字就更低了;菲律宾民间  相似文献   

17.
1963年以来,崇安县的水牛发生以高热稽留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作者于1981~1986年对该县5个乡44个村374头牛(水牛323头,黄牛51头)作了调查。其中水牛发病54头,其发病率为16.71%,而黄牛未见发病。从20例发病水牛血片中共捡出虫体1787个,单梨形虫体占37.21%,双梨形虫体占35.03%,椭圆形虫体占16.73%,环形虫体占7.67%,圆形虫体占1.34%,变形虫体占2.01%。梨形虫体平均长度为1.98μm,均短于红细胞半径(2.76μm)。具有一团染色质。红细胞染虫数1~4个。病原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Babes,1888)。  相似文献   

18.
1963年4月金乡县一母马产后发生排尿异常。用开膣器检查阴道,见阴道前庭下壁有淡红色球状物正置尿道口处,直径约5~7厘米,表面多皱褶,触之滑润柔软;细察球状物两侧各有一小孔洞,不时往外流水。因而患畜不排尿时尿液即存留于阴道内,而一旦排尿即如泼水样倾出,且次数频繁。诊断为膀胱外翻。  相似文献   

19.
玛多县是我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牦牛饲养量在全县家畜总数中占较大比例。但历年来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牦牛发病死亡很多,如在1958~1959年,1978~1979年,1981~1982年间,全县累计死亡牦牛3814头,加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阳性率达13.1%),给该县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尽早制止牛出败与布病在牦牛群中的流行,特进行了以下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脸动物:1983年6~7月,在位于平均海拔4200m以上的玛多县花石峡乡,对其4个生产队的39群牦牛共3100头,进行气雾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收治骡小结肠从肛门外翻脱垂病2例,其中1例因脱垂时间过长,肠管严重污染、瘀血、坏死而死亡。另1例采用胃管推送、温水灌肠、整复方法治愈。 病例 1984年12月2日,张某的1头5岁公骡因腹痛剧烈来站就诊。经直检,在狭窄部前方约20cm处发现有一直径7cm大小的圆形硬块,触之疼痛剧烈,诊断为小结肠套迭。待手抽出后,病畜极力挣扎,剧烈努责,小结肠迅速从肛门外翻脱出约55cm,随即进行整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