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恩来与书     
正周恩来的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世家,无论他的始祖宋代周敦颐还是他迁到绍兴的一代始祖周茂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读书人。因此,周恩来很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投身革命、领导国家建设期间也都与书有着深厚的情感,并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和运用书本知识。周恩来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鸡鸣寺里曾3次接受美国当时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1889~  相似文献   

2.
关于“周恩来是南开学校唯一免费生”问题的史实考证李爱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唯一免费生”这一说法,就我所知,最早见于胡华著《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2月版)一书中,书中这样记述:“由于他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优异,...  相似文献   

3.
当周恩来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说周恩来的作文写得“心长语重,机畅神流”。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的才能为校董严修所器重,他称周恩来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是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写的周恩来传记。该书作者在周恩来生前曾多次采访他;在周恩来去世后满怀对他的崇敬之情,广泛搜集资料,并走访许多有关人士,经多年努力,写成该书。书中以生动的笔触,翔实的史料,向读者介绍了周恩来伟大的一生。此  相似文献   

6.
<正>鲜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伟人周恩来平生爱花。1991年10月,笔者为筹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赴京,在北京西黄城南街拜访从1949年始在周恩来身边做了5年贴身卫士的韩福裕,问及周恩来是否爱花的事。他回答说,一般人谁不爱花?总理当然也爱花。不过,作为一代伟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甚至有他独特的情趣,那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选定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庭院作为自己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原为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1910年秋到1913年秋,少年周恩来在这里学习生活了3年。纪念馆共设读书教室和7个展室,陈列的文物有周恩来当年在校阅读过的书报、留影、作文和写给同学的赠言手迹等,自1978年3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在这里读书期间,少年周恩来接触进步教师,阅读进步书报,接受进步思想,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尤以作文最为突出。据同学回忆,周恩来学识渊博,大方诚恳,待人和气,是当时学生中的核心人物。1946年9月,周恩来同美国记者谈话时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三个主要问题。用心之深,用情之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世纪风采》2003年第2期发表的《周恩来的清廉家风》(以下简称《家风》)一文写的是开国总理周恩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感人故事。这原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但笔者读了之后发现该文多处失实,令人索然无味,现特撰拙文以求教广大读者和诸位同行。一、《家风》上“高祖周元泊”不当。据笔者参与编著的《周恩来家世》记载,周茂,字元泊,系周恩来始祖周敦颐13世孙,是绍兴后马周氏始祖。如果周元泊算1世祖,则周恩来是他21世孙,他怎么会是周恩来“高祖”呢?周恩来高祖周元棠,字笑岩,系周元泊的17世孙。二、说周恩来祖母鲁氏“生有一女四子”不对。…  相似文献   

10.
1916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为挚友王朴山同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书赠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为昆仑寥寥八字,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他青年时代,即以振兴国家、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当时,他还撰写了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副对联,将怎样交朋友、如何读书的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寓于哲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1916年初,周恩来书赠友人诗中,有此佳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含义是说:不管前进的道路是艰险还是平坦,都必须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争担重任,不可稍事休息.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读书要为天下奇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人们总是希望读好书,读大有益于人生境界和做事本领的"奇书"。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自幼工诗文 ,善于运用对联言志寄情。1916年 ,周恩来还在中学时代时 ,他的同学王朴山去日本留学 ,临别送行 ,周恩来赠联一幅纪念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寥寥八字 ,将他振兴国家 ,抗御外侮的壮志雄心集中地表达了出来。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 ,为自己撰自勉联 ,作座右铭律己 ,要求在交友、读书中做到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1917年9月结束中学生活时 ,他为寻求革命真理 ,东渡日本。在出国前夕 ,他作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周恩来题联抒怀@田大金…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之所以成为集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杰出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伟人,主要归功于他博览群书,永不满足;以书为伴,爱好终生;批判汲取,学以致用;超常的读书记忆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想像力、抽象力)。一、毛泽东读书的主要特点(一)博览群书,永不满足周恩来说:"学习,也正是毛主席的一个特点。他就是日夜不息地学习,他从来也没有感到满足过,他常常说这方面不会还要学习,那方面不会还是学习。……毛主席的学习态度,他自己的口号是‘实是求是’。他是最老实的,是则是,非则非。"  相似文献   

14.
宋凤英 《党史纵横》2007,(10):53-55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知识分子的伯乐。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他与图书和图书馆之间,也有一段特殊的缘分。图书馆在周恩来青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对他接触进步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周恩来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对我  相似文献   

15.
<正>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林语堂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毕淑敏  相似文献   

16.
刘永辉 《党史博采》2009,(12):22-23
<正>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洪流,可以说在他心中,始终是"大家"在"小家"之前,始终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着、拼搏着、奉献着。毕竟,他儿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过,周恩来也常说,共产主义者并不是六亲不认。在这方面,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至孝情怀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代伟人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根据当时的习惯和传统,长辈除了给他取了学名外,还给他取了乳名和字。从事革命事业后,由于斗争的需要,周恩来还用了一些化名,这些名字都有一定来历或有趣的含义。据笔者多年搜集,周恩来的起名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老家淮安的幼年、童年时期。周恩来的名、字等都是由家里长辈或家塾先生给他起的,主要有乳名大鸾、学名恩来、字翔宇。第二阶段是读书求学时期。这段时期,周恩来  相似文献   

18.
<正>胡适,曾经作过一次题为《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介绍了他几十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胡适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大致原因有三:一是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三是读书可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 ,为党和人民建树了光辉的业绩 ,同时 ,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著作 ,其中也包括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佳对妙联。这些对联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思想风范。一、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所写的一副自勉联。联中既指出了应与什么样的人结交 ,又说明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寓理于情 ,发人深省。二、赠联周恩来同志早在中学读书时 ,就有抗御外侮 ,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当时 ,有一位叫王朴山的同学去日本留学 ,他写了一副对联相赠 ,联曰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此联虽…  相似文献   

20.
正周恩来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从青年学生到大国总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曾10次踏上哈尔滨这块黑土地,这里留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光辉一生深深的印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当周恩来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他就曾来到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毕业,"为了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的他决定赴日求学。出国前,借去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